苏俊 李文靖 孙一鸣 郑奇汉 邵科峰 张云美 张文波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是用高强度的声刺激在紧张的胸锁乳突肌上记录到的肌电位。目前认为VEMP是一种能够反映前庭-丘脑通路完整性的无创电生理检查,可较为客观的评价球囊功能[1],如果反应振幅低或无反应, 可认为球囊已受损害[2]。VEMP可用于诊断前庭神经炎、内淋巴积水、上半规管裂孔综合征、听神经瘤及一些神经-感觉的退行性变等[3]。但目前该项检查还不能达到临床标准化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究其原因,除了没有建立正常人的实验室标准值之外,其引出情况欠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拟通过对正常青年人不同体位VEMP引出结果的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时较为理想的适宜体位,使之在临床得以更广泛地应用。
1.1研究对象 听力正常的青年人30例30耳,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0~25岁,平均20.29±1.18岁。所有受试者均无耳蜗与前庭系统疾病史,电耳镜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无异常,纯音听阈在正常范围。
1.2体位设置 30例受试者分别在以下三种体位时行VEMP测试。①仰卧抬头体位:受试者去枕仰卧,测试时嘱受试者抬高头部离床15~20 cm,使双侧胸锁乳突肌保持一定时间的强直收缩状态,尽量减少晃动;②仰卧抬头转头体位:受试者去枕仰卧,测试时嘱受试者抬高头部离床15~20 cm,并转向测试耳的对侧,使双侧胸锁乳突肌保持一定时间的强直收缩状态,尽量减少晃动;③坐位转头体位:受试者取坐位,测试时瞩其转头并将头转向测试耳的对侧。每种体位测试时均使胸锁乳突肌达到肉眼可以观察到其侧缘的程度,保证胸锁乳突肌处于高强度紧绷的收缩状态。
1.3VEMP测试方法 对受试者进行皮肤处理并贴上电极,记录电极位于左侧胸锁乳突肌的上半部、接地电极在额头、参考电极在下颌骨。采用GN Otometrics CHARTR EP诱发电位仪测试仪,使用强度为95 dB nHL、频率500 Hz,上升-平台-下降的时间为2 ms-0 ms-2 ms,Blackman包络的短纯音;插入式耳机,极性为疏波;滤波带通范围为10~1 000 Hz;刺激速率为5.1次/秒;开窗时间为100 ms;叠加次数150次。记录方法:采用单耳给声,同侧记录的方法,记录到的波形根据Colebatch等[4]的建议分别命名为p13、n23、n34、p44,本文图中为了表达方便,相应简称为P1、N1、P2、N2,由于临床上p13、n23的出现率较高,有应用意义,故本研究只测量p13(P1)、n23(N1)的引出率、波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p13-n23振幅是测量波p13波顶点到n23波顶点的垂直距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三种体位的引出率采用卡方检验,对三种体位的p13、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进行LSD法检验,对每种体位男女的p13、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三种测试体位测得的VEMP波形(图1)
2.2三种测试体位的VEMP引出率(表1)
表1 男女受试者三种体位的VEMP引出率比较(%)
注:与坐位转头体位比较,*P<0.05
由表1可见,仰卧抬头体位和仰卧抬头转头体位时VEMP的引出率高于坐位转头体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三种体位引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三种体位测试的VEMP波形
2.3三种体位VEMP p13、n23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的比较(表2)
表2 三种体位VEMP p13、n23波潜伏期、波间期和振幅的比较
注:与坐位转头体位比较,*P<0.05;与仰卧抬头体位比较,△P<0.05,△△P<0.01
由表2可见,三种体位VEMP的振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由高到低依次为仰卧抬头转头体位、仰卧抬头体位、坐位转头体位。仰卧抬头体位和仰卧抬头转头体位时p13、n23波潜伏期和p13-n23波间期均较坐位转头体位时短(P<0.05),但这两种体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三种体位下男女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p13及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的比较(表3)
表3 不同体位男女VEMP p13及n23波潜伏期、波间期和振幅的比较
由表3可见,三种体位男女间p13及n23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仰卧抬头体位进行VEMP测试。孙伟等[5]对86名正常成年人进行短纯音双侧和单侧同侧给声,采用仰卧抬头体位测得VEMP引出率为100%;周娜等[6]测试21名正常成年人双侧短声刺激仰卧抬头体位VEMP引出率为100%;Ozdek等[7]用仰卧抬头体位对28名儿童进行VEMP测试,其引出率为89.3%;本研究中正常青年人仰卧抬头体位时VEMP引出率为100%。上述研究采用仰卧抬头体位测得VEMP引出率不同的原因可能与有的研究对象为儿童、有些研究对象是正常成年人有关,但仍说明仰卧抬头体位是VEMP测试的较好推荐体位。另外,本研究中仰卧抬头转头体位测得VEMP引出率也为100%,而坐位转头体位其引出率较低,仅为63.3%,说明仰卧抬头转头体位也是较好的推荐体位,而坐位转头体位不宜作为推荐体位。VEMP产生的机制是由强声刺激球囊通过前庭下神经传入至前庭中枢,然后通过副神经传出,最后作用于效应器即胸锁乳突肌,因此胸锁乳突肌的功能状态势必影响到VEMP[1]。本研究中虽然三种体位都使胸锁乳突肌保持高强度紧绷的收缩状态,但仰卧抬头体位和仰卧抬头转头体位使胸锁乳突肌更易被迫紧张,更能保持较高的肌肉紧张度,因而VEMP更容易引出。
胡琛等[8]使用坐位转头体位对正常青年人进行VEMP研究发现其引出率为90%,但未比较男女之间VEMP的引出率。本研究采用仰位抬头体位及仰卧抬头转头体位时男、女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而坐位转头体位时VEMP引出率为63.3%,男性引出率为80.0%,女性引出率为46.7%,男性比女性引出率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男性的肌肉较强劲,肌张力较高,而女性的肌肉较纤弱,坐位转头体位无法使部分女性的胸锁乳突肌保持检查所需的足够紧张度,因而较难引出VEMP;此外,从文中结果看,男性与女性三种体位VEMP的引出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总之,坐位转头体位对男女性来说都不是一种很好的测试VEMP的体位。
不同实验室报道的正常人VEMP p13和n23波潜伏期有所不同,孙伟等[5]报告双侧短纯音刺激诱发VEMP的p13、n23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7.34±2.24和24.79±2.59 ms;Brandon等[9]报告坐位转头体位、仰卧抬头体位及仰卧抬头转头体位三种不同体位时p13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4.7±2.3、13.7±2.1和14.3±1.9 ms,n23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21.4±1.4、20.4±1.4和20.5±1.9 ms。本研究测得坐位转头体位、仰卧抬头体位及仰卧抬头转头体位p13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6.03±0.17、15.04±0.13和15.08±0.13 ms,n23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26.00±0.33、23.06±0.24和22.81±0.24 ms,与上述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每个实验室都应该根据自己常用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应用于临床前庭疾病的判断。
Brandon等[9]报告坐位转头体位、仰卧抬头体位及仰卧抬头转头体位三种不同体位p13、n23波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本实验中仰卧抬头体位和仰卧抬头转头两种体位p13、n23波潜伏期及p13-n23波间期无统计学差异,但这两种体位与坐位转头体位相比,p13、n23波潜伏期及p13-n23波间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两者的例数均较少(Brandon研究40例,本研究30例),受试者性别比率不同(Brandon研究男8例、女32例,本研究男15例、女15例)以及坐位转头体位引出率不同(Brandon研究未比较引出率,本研究该体位VEMP的引出率为63.3%)。因此,今后应增加受试者进行进一步研究。
从本研究结果看,坐位转头体位、仰卧抬头体位及仰卧抬头转头体位VEMP p13、n23波振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仰卧抬头转头体位时胸锁乳突肌紧张度最高,引出的VEMP的振幅最大,最明显,这与Brandon等[9]的报道相同。Gonzalez等[10]检测40例(男l8例,女22例)无前庭及听力异常症状的正常人的VEMP,发现VEMP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胡琛等[8]对52例正常人(其中男3l例,女2l例)进行VEMP检测,结果显示男女间VEM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每种体位男女之间VEMP进行了比较,发现男女的VEMP引出率、p13及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期和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在三种测试体位中仰卧抬头转头体位VEMP的波引出率为100%,振幅最高,引出的VEMP最明显,为测试推荐的最适宜体位,但由于该体位对受试者要求较高,而本研究中的受试对象是青年人,受试人群较局限,因此该体位对于年老体弱受试者是否适用,尚有待进一步观察。本研究中仰卧抬头体位VEMP的引出率也为100%,且潜伏期与仰卧抬头转头体位无统计学差异,故也适用于VEMP的测试。坐位转头体位因其引出率低,且潜伏期与前两种体位有统计学差异,故坐位转头体位不是VEMP测试的推荐体位,其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性别不影响VEMP测试,在进行VEMPs测试时每个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标准值。由于VEMP的p13、n23波潜伏期稳定,不受性别影响,故是一项很好的检测耳神经功能的客观、高特异性的电生理指标,具有广阔的科研前景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苏怡,张革化,曾祥丽.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因素[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33:135.
2 吴子明,张素珍,周娜,等.Tullio现象与Ramsay Hunt综合征的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4,2:12.
3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等.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原理与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4,2:70.
4 Colebatch JC,Halmagyi GM.Vestibular-evoked potentials in human neck muscles before and after unilateral vestibular deaferentation[J].Neurology,1992,42:1 635.
5 孙伟,王锦玲,邱建华,等.单侧及双侧短纯音刺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3:149.
6 周娜,吴子明,张素珍,等.不同刺激模式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反应特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483.
7 Ozdek A,Tulgar M,Saylam G,et al. Comparison of head rotation versus head elevation methods fo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by using logon stimulus[J].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09,73:645.
8 胡琛,孔维佳,钟刚,等.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正常人群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22:1 012.
9 Brandon I,Emily M,Helen C.Does the method of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activation affect the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response[J]. Vestib Res, 2006, 16:187.
10 Gonzalez GE, Piqueras DA, Martine AV. The vestibulocollic reflex:assess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analysed by age groups[J].Rev Neurol,2007,4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