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外记者 谢亚宏 孙微 纪双城 青木 李珍●本报记者 王 渠●柳玉鹏 郑润宇图片说明:中俄合作建设的田湾核电二期项目新年前正式开工。2012年“世界超级大选年”之后,各国新领导人在2013年的首次出访成为各国外交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刚在十八大选出的中共新领导人的外交首访对象让外界猜测纷纷,普遍的看法惊人一致:其最可能的首访对象是俄罗斯。“中俄两国的信任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水平”,俄总统普京在新年前的记者会上这句话,让不少抱着“两个巨人不可能容忍对方睡在卧榻之侧”想法的西方学者和媒体惊讶。在60多年的中俄(苏)关系中,信任一直是两大邻国关系上升还是下行的决定因素。中俄不少学者认为,虽然中俄关系没有到“自动挡”阶段,但这两个大国这种稳定和持续开放与互信的关系,对亚太乃至世界越来越盛行的阵营式思维竖起一面镜子。媒体猜中国领导人首访对象 俄新社在预测2013年世界外交大势时称,2012年是公认的全球换届选举年,俄罗斯与中国作为政治大国也不例外。俄罗斯进行了总统选举,中共十八大也顺利选出新领导人,人们对俄中合作的方向开始猜测。报道援引学者的话称,领导人的访问是俄中关系的一个标志。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6月在就职后访华是对独联体以外国家的首次国事访问。相信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2013年肯定会访问俄罗斯,并且必然在其出访日程中处在靠前的位置。 俄《生意人报》称,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党派代表团就是统一俄罗斯党的代表团,这说明中国认为俄罗斯是最重要的伙伴。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别尔格尔表示,如果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的出访第一站是俄罗斯,这对俄罗斯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代表俄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习近平的访问将进一步加强中俄战略合作的水平。 近来中俄关系的热络令各国媒体议论纷纷。印度ZEENEWS新闻网称,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俄间的信任关系已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双方已同意在部分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俄方还期待在诸如大型民用飞机、直升机制造和核能等高科技领域和中国开展合作。他还补充称,中俄两国合作的计划还有很多。 德国新闻电视台4日称,中国新领导人可能在3月的两会后把首次出访目的地选在俄罗斯。这是对普京除前独联体国家外,首次国外访问选择中国的回访。报道称,中国和俄罗斯领导人的互访将构造亚太外交格局的新动向。而且,两个相邻大国不仅政治靠近,经贸也大增。两国都希望自己的双边贸易增加一倍,到2020年达到每年约2000亿美元。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也是现实的。 中俄“走近”让一些国家“忧心忡忡”。日本《产经新闻》1日称,日本防卫省在推演未来10年至20年发生战争的情形,并以此为基础将海陆空自卫队的力量进行整合,着手制定“统合防卫战略”。该推演是假想俄罗斯和朝鲜对日本发起攻击,且以“中国有事”为“支柱剧情”:假想是中对钓鱼岛发起进攻。报道称,“统合防卫战略”是针对中俄朝三国为中心,进行亚洲安保环境分析,以得出日美同盟防卫力量发展的方向。 “信任是一个国家最值得珍视的东西” “如果彼得大帝仍然在世,他会把俄罗斯的首都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而非圣彼得堡。”英国路透社曾经援引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利·特莱宁的话这样说。这名俄罗斯学者称,这是因为“如今的太平洋经济,就像18世纪的波罗的海经济一样繁荣”。他说,俄罗斯当时将自己的发展中心迁到欧洲,如今就应该迁到亚洲,而和中国合作。 “信任是一个国家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俄总统普京日前曾这样表态。确实,对俄中关系来说,信任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在外交上“一边倒”,和苏联一起成为欧亚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在苏联帮助下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科研和教育体系,但50年代末一场信任危机令双边关系陷入冰冻,这场危机起源于中苏论战,直到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才逐渐回暖,并在苏联解体前夕正常化。 近些年来,中俄这两个大国的信任关系显然越来越深。德国《日报》以“新的血缘关系”形容中俄关系。德国《商报》称,从经济上看,俄罗斯有中国需要的矿产和能源,中国有俄罗斯需要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市场。在政治上,双方也日益走近。在对待人所共知的麻烦叙利亚和伊朗等问题上,这两个大国早已同心协力。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政治氛围显然使普京感到舒适。普京曾毫不掩饰地说,这里“没有偏见和刻板观念”,讲究实际。 不过,对于西方多数媒体和国际关系学者来说,中俄关系演化“一直是个奇迹”。 美国《世界事务》杂志4日的一篇文章一方面承认目前中俄关系处在最好时期,两者在抗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但该媒体同时认为,中俄关系从根基上说相当不稳定。其于理由是,大国关系往往以血腥战争、帝国征服和相互谴责为特点。中俄关系只是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也就是俄罗斯失去苏联帝国地位、中国崛起为经济大国但军事上仍然较弱之时,两国才实现一个和谐的平衡关系。文章称,中国很快将在军力上超过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很有可能加入其他邻国,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曾在一份题为“真实的伙伴?中俄是如何看待彼此”的研究报告中称,在近代史上,俄罗斯第一次需要与一个比自己更强大、更有活力的中国打交道。因此中俄关系10年或者15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很难说。只有当俄罗斯的精英们开始对国家进行更多战略思考,以及它在世界上扮演什么角色之后,俄罗斯才能对中俄关系有一个长远的视角。 对于中俄关系的这类论调。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表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追求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正遭到来自欧美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强大阻力,而俄罗斯并没有加入这一“遏制中国”的行动。实际上,俄罗斯是唯一一个与中国不存在重大分歧的大国。因此,对中国新领导人来说,在北方维持战略稳定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友好的俄罗斯可以让中国稳步地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中国新领导人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未来会保持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深入发展这种关系,但两国不会将其转为结盟关系。意识形态上的盟友时期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早已过去。俄中将成西方“碍眼同盟”吗? 在1995年到2000年担任英国驻俄罗斯大使的安德鲁·伍德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在西方眼中,俄罗斯和中国走到一起,可能组成一个让西方感到多少有些心里不舒服,甚至会有所担心的“碍眼同盟”。这除了因为两个国家在早前的意识形态领域建立过长期的共识之外,在中东、亚洲的地区利益上也有着互不受损的共同利益。同时,俄罗斯和中国都明白,两个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所占据的两个席位,如果能够一直在政策意见上保持协调,将是对抗西方力量的强大屏障。 伍德认为,如果普京连任两届,他的首要工作是进一步提升俄罗斯实力。正如普京所说,“成为强国是俄罗斯的唯一选择”。而他需要“俄罗斯的朋友比敌人多”,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朋友。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邢广程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新领导人上台伊始都对两国的战略关系进行了重申和澄清。普京在竞选和重返总统位置后,曾正面回答俄罗斯政治精英对中国的疑虑时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两国有广泛的合作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接待俄罗斯客人的时候,重申中国的“两个不变”:对俄罗斯的友好方针不会变,对优先发展中俄关系的战略定位不会改变。两位领导人相互呼应和战略契合,理念和观点的坦率表述是两国信任的原因也是结果。 邢广程认为,中俄信任并不回避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普京曾提到两国在第三国的经济利益可能存在冲突,两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总是利于俄罗斯,以及关注中国移民潮等,但他的态度是坦率的。虽然中俄关系还没有到“自动挡”阶段,中俄关系在中国大国关系中是最稳定、内容最丰富的关系。近20年来,中俄之间的关系没有间歇期和真空期,没有因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 邢广程称,两个大国建立信任尤其不容易。世界上两个大国并且还是邻国,建立信任关系的并不多。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今后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中俄关系与俄美和中美关系都不一样,后两者之间总是起起伏伏。作为大国,中俄不对抗、不结盟;作为邻国,中俄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写入中俄条约中;在世界上,两国的互信为根据世界公认的原则而不仅是西方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树立了典范,给亚太乃至世界上越来越盛行的阵营式思维竖立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