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的“增”与“减”

2013-01-04 02:53
关键词:源语译语汉英

沈 科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引 言

“释意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法国的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和玛丽亚娜·勒代雷教授提出的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就是用另外一种语言符号将源语的意思重新表达出来,即“释意”:为了释意,翻译时可以不用做到每一个语言单位的完全对等,只要在语意层面做到了意思的等值即是有效、成功的翻译。

“释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解原文的意思,脱离原文的模式或框架,重新用译出语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和勒代雷教授提出的的口译三角模型[1]便很好的呈现了这一动态的过程:

在理解了释意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后,读者不禁要问:这一理论与如今的口译技巧层面有着怎样的联系。由于文章篇章的局限,本文将只就“增”与“减”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献回顾

释意理论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比较系统的一个翻译理论,对于该理论的研究非常的全面和透彻。概括起来,目前大致有肯定和批评两种趋向性的结论∶

1.充分的肯定了释意理论的历史地位,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总结如下:张吉良认为释意理论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释意理论是会议口译办学的理论基石和释意理论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启示等等[2]。

2.许多学者和翻译家也对释意理论主要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刘和平认为“由于其所处时代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限制,还缺乏更多的实证分析数据,还需要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人合作”[3],张吉良认为“释意”是一种心理体验,难以规范和操作、一味“释意”低估了听众的理解力和否认“不可译性”的存在等等[4]。

3.除了对释意理论的研究之外,翻译界对于翻译技巧尤其是“增”与“减”两种方法的研究也是非常的透彻。具体来说有连词、介词、动词等的增补[5];还有客套话、常识性、特殊表达方式等省略等等[6]。

4.虽然对于释意理论和翻译技巧的研究都很详尽和透彻,但是这些研究当中几乎都是将两者分离开来单独研究,很少从两者内在联系的角度来做研究,这也是本文的最初的出发点和源动力。

二、研究设计

为了弄清释意理论和汉英交替传译中翻译技巧“增”与“减”之间的具体联系,本文选取的分析材料是一篇题目为《高校扩招和教育质量问题》的典型的中国政府式文体,认真采集并整理数据信息以供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1.译者在译文中技法“减”的运用

由于汉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一种是偏向于“意合”的语言,另一种是偏向于“形合”的语言,所以在两种语言体系之间转换时就会有所“增”与“减”,我们首先看看“减”在译文中是怎么具体运用的。

例句一:

源语: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这一全球教育理念也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各阶层所主动接受的思想,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译语:And in that case,the concept of life-time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studying type society has been taken by people of all classes in our country,and which is right now turning into a social vogue.

不难看出,源语的主干是“思想和观念成为一种被接受的思想和时尚”,在口译时如果照着字面逐字逐句的翻,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给人一种冗余的感觉,所以在译语中译者巧妙的将其译成“思想和观念被大家所接受并成为时尚”(The thought and concept have been taken by people and become social vogue.),这种译法既没有违背翻译中“信”的原则,又将源语中不必要的东西“减”掉了,起到了“达”甚至“雅”的效果。再比如:

源语: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译语:The shortage in higher education running fee will be intensified.

源语中的主干是矛盾加剧,而在译语中矛盾一词已被删掉,因为如果直译的话,就会使译文显得嗦,甚至有种措辞不当的感觉,因为英语中“矛盾”一词一般不用作“加剧”的宾词,正如“price”是不能“expensive”一样。所以译者在口译时直接将矛盾一词删去,使得译语主干变成“经费短缺将加剧”。除此之外,译者在全文的翻译中还有多处运用了“减”。比如:

源语1: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将有增无减。

译语1:The low level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will hold high level education.This kind of phenomenon will increase.

源语2: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译语2: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has caused our country's high education to develop increasingly rapid way.

源语3:可以说,高校扩招是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政府与民众共识并付诸行动的一个政策体现。

译语3:In that case,we can say the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is consensus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 under this macro background and also a policy which has been put into action.

源语1中的“有增无减”其实是一种对话语意思的重复,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由于汉语的使用习惯。所以译者将“有增无减”处理成了“有增”,不仅使得意思一目了然,没有重复,而且也为译者节约了时间准备下面的任务。同样,源语2中的“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由于汉语的使用习惯竟然有了两个“快”,意思也就有了重复累赘之嫌,所以只译出一个快字,翻出来的译文也更加言简意赅。源语3中“政策体现”一词,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政府语体,如果直译的话,老外很可能就一头雾水了,所以译者将其处理成“高校扩招是一种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也是一种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这样主体的意思并没有违背源语。

2.译者在译文中技法“增”的运用

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对于相同意思的表达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语言带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在里面,对于一个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比如∶

源语1: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

译语1:Especially the new government put the polic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s the main task.

源语2:可以说,高校扩招是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政府与民众共识并付诸行动的一 个政策体现。

译语2:In that case,we can say the high educat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is consensus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 under this macro background and also a policy which has been put into action.

“科教兴国”对于中国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所以在用中文表述时无需说明它是“国策”之类的话,但是对于老外来说就不一定知道了,所以译者在处理时加了一个“policy”,这就给“科教兴国”定了一个性,也是句子的结构更加的清晰和明了。译语 2“增”了一个短语,即“in that case”,而这一词在源语中根本就没有,只是在字里行间淡淡的透出这一层意思,所以有时候“意合”的汉语没有明确出来的东西在“形合”的英语中就一定要体现出来。

总之,释意理论对于汉英交传中“增”与“减”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其中的“脱”这一环节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就不仅表现为要有所“增”也表现为有所“减”。在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东西可以“增”,什么东西可以“减”。

3.什么东西可以“增”,什么东西可以“减”?

由于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总的来说,汉译英中可以“增”的成分有:连词、介词、冠词、代词和一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这里分别举例:

源语1: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国人上上下下对强国经济、科技领先、基础教育、人才关键的共识氛围。

译语1:On the side,its objectively of rich consensus of all country of the concept of powerful country, powerful economy,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cience,basic education and talents as the key factor.

在源语中根本就没有“和”这个连词,但是在译语中就将这个在源语中省略的词给“增”出来了,这样就把这种前后递进的关系体现出来了。再比如:

源语2: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师生比已达 1∶10.35,2000年就提高到 1∶16.3,已超过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14。

译语 2:In 1999,the ratio of teachers vs students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has reached 1∶10.35. In 2000,this ratio has improved to 1∶16.3.

在源语中,两个日期之前原本是没有介词的,这种说法在汉语中很普遍,但是翻译成英语时就要把这个介词补上去,这样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

相对于汉语,冠词是英语所特有的,所以在处理译文时就特别要注意,纵观整篇译文就会发现,几乎一半以上语句的处理都“增”了定冠词,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再累赘重复。

源语3: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要。

译语3:In recent years,since our country has been always expand scale enrollment of high education,but it still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vast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their urgent needs.

源语3中的第二句始终没有出现人称代词“它”,只是字里行间非常明确的指出就是“它”无疑,但是在英语中由于前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连词“but”,所以前后两句都必须有完整的句子成分,所以就不得不加上一个“it”了。

除了这些词之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词,在翻译时需要有所补充甚至是备注,比如:

源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译语: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together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

对于一个老外来说,也许臭皮匠还能理解,但是诸葛亮是何许人也,恐怕是一点也不知道,所以为了能够将其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译文中加了“the master mind”,这一加使得听众能准确的把握谚语的含义;

汉译英时要有所“增”,那么哪些词要“减”掉呢?总结的说来有以下几类:1,重复出现的词;2,意义重复的词;3,汉语中一些特有的使用习惯的词。这里分别举一个例子:

源语: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译语:which also effect the teachers'performance and students'learning effects.

源语中有两个“质量”,但是在译语中只用了一个“effects”,这样译文显得不累赘、嗦,更加流畅。

对于意义重复的词的省略,比如上文中“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将有增无减”中的“有增无减”和“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中的“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由于已经有所解释,这里就不重复累赘了。

还有一些是汉语中所特有的语言使用习惯,即“在中文中通常喜欢使用一些表示范畴的词语∶任务、工作、情况、状态、问题、制度、局面、事业、体制、关系等。在翻译时,当这些词不做主干时,做省略处理。”[7]

四、结论和启示

当我们理解了释意理论的内涵和延伸,仔细对比和研究源语和译语不同点之后,我们能够发现在汉英口译中“增”与“减”与释意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释意理论的指导,才使我们知道,在汉英交传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每一个字或词,只要将源语的意思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即“等效”就可以了,在“等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源语中的一些无关痛痒的词坚决的“减”掉,才能使译语显的“苗条”,效果上才能使听众易于理解。在“等效”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一些具有很深文化背景的词语要进行适当的“增”,否则听众也不知所云。释意理论是“增”与“减”的理论依据,而“忠实”于原文,并使读者“读懂”并“理解”原文就是“增”与“减”的度或标准。总之,适当的“增”与“减”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但“增”与“减”绝对不能以丢失源语信息的真实性为代价,否则的话违背了“信达雅”中的“信”的原则了,这可是犯了大忌了。

[1]赛莱斯科维奇,勒德雷.口笔译概论[M].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9(4):16-19.

[3]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 [J].中国翻译,2006(4):20-26.

[4]张吉良.经典的缺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批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19-125.

[5]卜玉坤.论汉译英的词语增补技巧[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34-236.

[6]吴振军.口译过程中省略技巧的运用[J].学术论坛,2007(4):15-21.

[7]王晨.谈汉英翻译技巧——词的增补法、减词法[J].科教文汇,2008(09).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汉英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