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应朋友邀请,和几个知识分子聚餐,其间一人大发言论,我觉得很不恰当,当场进行了反驳。当时确实有些激动,但我还是一再重申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真理越辩越明,越经实践检验越可靠”,回来后,我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剖析与说明。这是他的一些观点:
其一是经济学家及其他一些有学识的“家”都是放屁,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其二是社会应该让腐败官员治理,在自己腐败的同时,也带给了别人好处。
其三是不要看书、看报、看电视,这些东西都是黑毒。
还有一些观点,不在此一一例举。我一贯倡导,知识分子(包括作家、记者、教师等)作为社会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要客观、公正、理性,不为利益集团代言,也不盲目跟风,不能像梁漱溟那样“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就要保持沉默,而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如雷贯耳,深入人心。知识分子在自我辩白中,也在为社会辩白。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如米兰·昆德拉说,作家永远是一匹害群之马。萨义德说,从事批评和维持批判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生命的重大方面。骆以军说,作家永远要与世为敌。鲍鹏山说,知识分子保持激情的最好方法,在于你对社会的责任心。所以说知识分子站在批评的立场上看待社会,是不足为怪的,知识分子加入了大合唱,发出赞美的声音,这才是咄咄怪事。
批评是对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极端。在平和的年代知识分子不能够极端,在极端的年代知识分子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许多管道都封闭的社会,知识分子没有批评的渠道,或者是批评就可能引来牢狱之灾的时候,知识分子不但要谋生存,还要学会机智地批评。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浩劫,但留下来佐证“文革”荒唐透顶与泯灭人性的书籍似乎不太多。许多人都知道那时候许多人被逼死了,被打死了,被饿死了,被迫害死了,但我们不敢直面这段历史,这是我们时代的耻辱。我们由于没有深刻进行反省,所以容易遗忘与复发,这不仅是知识分子感到汗颜的问题,还是社会机制的问题。
在以前,如果知识分子的沉默还情有可原的话,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金钱裹挟着人的欲望和需求急速而来时,知识分子不沉默反而让人担忧。许多知识分子仅仅为了一点儿钱,或者是一点儿利益,就开始了大放厥词,为利益集团代言,甚至成为了利益集团的马前卒。他们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说了许多不恰当的话。自己得了一点儿利益,却让许多人的利益受损,即使不受损,也不符合正义和理性的原则。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发言,我们应该反击,而不能嗤之以鼻、得过且过,因为他们不但危害受利益集团盘剥的人,而且危害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为了尊严而体面的生活努力,但不要因为一点点钱,就大放厥词、强词夺理、标榜自我,丧失了知识分子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