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需求的满足状况:基于网络调查数据的社会心态分析

2013-01-01 00:00:00高文杨宜音赵志裕王俊秀王兵
民主与科学 2013年4期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态可能会通过某些机制对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情绪性的影响。要想全面把握社会心态和行为取向之间的社会心理机制,其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成分就是动机。本研究从需要满足的角度对社会心态的动机成分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几种基本需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安全需要、信任需要、公平需要和社会支持需要,构建社会心态的动机组成;其次,通过网上调查,分析现阶段网民对这几种基本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估,即分析网民的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知的构成和现状;最后,结合对社会结构的考虑,分析现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心态动机成分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在线测评系统,在2012年9月中上旬,在问卷星庞大的样本库中,根据严格的配额控制,选取网民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并通过设置严格的筛选规则和甄别页以及人工排查的方式,对问卷进行了有效性筛查,最终收集了有效问卷570份,其中,调查对象年龄在18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29岁;男性283人,占49.6%,女性287人,占50.4%;调查对象居住地遍布全国26个省区。

一、研究结果

(一)社会安全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安全感的现状

此次调查的网民整体上的安全感知处于中等水平。进一步比较不同生活领域的安全感,网民当前感受到的最大安全威胁是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紧随其后的是对环境安全和医疗安全的担忧;而安全感相对较高的生活领域则是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但也仅是达到了中等偏上水平。

2.社会安全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的主观社会阶层的分布情况是,感知自己处于中等偏下阶层的调查对象有147人,占25.8%,认为自己处于中等阶层的调查对象有337人,占59.1%,认为自己处于中等偏上阶层的调查对象有86人,占15.1%。

(1)不同收入网民的社会安全感差异

将网民月收入作为衡量客观社会阶层的一个指标,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的网民在社会安全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安全感差异

结果显示,社会阶层主观感知不同的网民在社会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认为自己处于中下阶层的网民的安全感知显著低于那些认为自己处于中等和中上阶层的网民。

(二)社会信任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信任感的现状

此次调查的网民整体上的一般信任感较强。进一步考察调查对象对人们的可信程度、公允待人和乐于助人上的选择,可以发现,相对来说,人们比较愿意相信大多数人愿意乐于助人,不会只顾自己,平均72.3%的人选择了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和别人交往时不需要小心提防这两个题目而言,只有平均49.6%的人选择了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体现出人们最怀疑的是大多数人的可信程度;而对于大多数人会公平待人和不会想着占别人便宜这两个题目来说,平均有57.6%的人选择了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表明人们对于大多数人会公允待人的相信程度居中。

2.社会信任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不同收入网民的社会信任感差异

不同收入的网民在社会信任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中下水平收入的网民和中等、中上及偏上这三组收入水平的网民之间,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网民,其信任感显著低于后三组的网民。此外,收入处于偏下水平的网民,和收入偏上的网民相比,信任感的差异也处于临界显著的水平。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信任感差异

社会阶层主观感知不同的网民在社会信任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认为自己处于中下阶层的网民的信任感知显著低于那些认为自己处于中等和中上阶层的网民。

(三)社会公平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公平感的现状

(1)社会公平感均值

此次调查的网民整体上认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都部分获得了应得的待遇,但显然并没有获得和自己付出完全相称的回报,总体上感觉社会还不是特别公平。

(2)公平待遇获得的归因

人们所选出的排名前5的原因分别是:自己努力、收入分配制度、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的经济基础。从均值中可以看出,网民认为自己和周围人(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未能完全获得应得待遇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努力不够,接近一半的人都持有这一观点;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原因分别是收入分配制度和关系,约五分之二的人指出了这两个原因是导致自己或周围人没有完全获得应得待遇的原因。

2.社会公平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不同收入网民的社会公平感差异

不同收入的网民在社会公平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一是体现在偏下水平收入的网民和中等、中上及偏上这三组收入水平的网民之间,收入处于偏下水平的网民,其公平感知显著低于后三组的网民;差异还体现在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网民和中等、中上及偏上这三组收入水平的网民之间,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网民,其感知到的公平显著低于后三组的网民;此外,中等和中上收入的网民的公平感知也显著低于偏上收入的网民。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公平感差异

社会阶层主观感知不同的网民在社会公平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随着主观感知的社会阶层上升,公平感知逐渐增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和中上阶层的网民的公平感知显著强于认为自己处于中下阶层的网民,而自认处于中上阶层的网民的公平感知又要显著强于中等阶层的网民。

(四)社会支持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支持感的现状

此次调查的网民整体上都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进一步比较网民社会支持的来源发现,网民感知到的最强的社会支持是家庭支持,其次是朋友支持,最后是其他人(领导、亲戚、同事)的支持。

2.社会支持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不同收入网民的社会支持感差异

不同收入的网民在社会支持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一是体现在偏下水平收入的网民和中上及偏上这两组收入水平的网民之间,收入处于偏下水平的网民,其感知到的支持显著低于后两组的网民;差异还体现在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网民和中上及偏上这两组收入水平的网民之间,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网民,其支持感显著低于后两组的网民;此外,中等收入网民的支持感知也显著低于偏上收入的网民。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支持感差异

社会阶层主观感知不同的网民在社会支持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随着主观感知的社会阶层上升,支持感知逐渐增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和中上阶层的网民的支持感知显著强于认为自己处于中下阶层的网民,而自认处于中上阶层的网民的支持感知又要显著强于中等阶层的网民。

二、结果讨论

(一)社会心态动机成分的现状

本研究从需要层次理论视角出发,将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理解为是人们对相应的基本需要满足的主观评估,由此将这些感知共同作为社会心态的基本动机成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首先,调查对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情况较好,普遍都能感知到自己获得了来自于家庭、朋友和周围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支持,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尽管近些年来,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以往相比,有所淡化,但是,家本位的悠久文化传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人们往往都能从家人处得到帮助和安慰。

其次,对于安全需要中的公平需要,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约88.1%)自己和周围人部分获得了与自己付出相符的回报,很少有调查对象(约4%)认为自己和周围人完全没有获得应有的对待,同时,也只有少数调查对象(约7.9%)认为自己和周围人完全获得了应得的待遇。这体现出网民相信社会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显然这种公平只是部分的,而不是完全的。造成人们没有获得或是只是部分获得自己应得待遇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大部分人都会赞同个人努力是原因之一,这种归结于个体内在能力因素的归因方式,表现出人们认为个体要为其处境负责,而没有表现出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但是,仅次于这一内归因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收入分配制度和关系是造成人们未获应有对待的重要原因,这两种归因更多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质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人情关系的运作影响了人们公平待遇的获得。

再次,对于安全需要中的信任需要,调查对象的一般社会信任略高于中等水平,特别是比较相信社会上大多数愿意帮助别人,不是一有机会就占人便宜;不过相对而言,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可以信任、交往时不需要小心提防的说法赞同程度不是很高。这一模式与美国GSS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信任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助人、公平待人和可信度。

最后,几种安全需要中,人们的社会安全需要满足的情况最不理想,虽然对于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感知高于中等水平,但是,对于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感知都达到了中等水平以下,成为让人最没有安全感的两个生活领域。这与前述的全国调查(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2007)的结果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差异,该调查中,人们的安全感由高到低分别是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食品安全。本研究中,人们的安全感由高到低分别是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劳动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和食品安全。可以看出,两个研究的相似之处在于,人们最担心的都是食品安全,近几年频发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始终居高不下;人身、劳动、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安全感排序基本类似。两个研究结果的差异则体现于,首先,之前这项2007年进行的研究中,安全感知很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在此次调查却显示为较低水平,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本次调查针对的是网民,近些年网上信息和密码泄漏的事件屡见不鲜,导致网民对个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顾虑。其次,此次调查中网民的财产安全感和前述全国调查结果相比,排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近些年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所调查的网民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这些中青年人对财产安全的担忧可能小于其他年龄的群体。最后,此次调查中新增了环境安全的选项,而根据结果看,人们对环境安全的担忧还是比较强烈的,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如空气质量、化工污染等所引发的问题、讨论和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日益重视环境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社会心态动机成分的社会阶层差异

对社会心态的完整分析应当嵌入社会结构的考察,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网民社会心态动机成分的异同。其中,对社会阶层的衡量,采用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指标,以月收入为标准衡量客观社会阶层,以调查对象对家庭收入水平、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主观社会阶层的标准。

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客观收入不同,还是主观社会阶层不同,人们的社会心态动机成分都会呈现出显著区别。总体上,客观收入较低的调查对象以及主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调查对象,其感知到的安全、信任、公平和社会支持都要显著低于其他群体。

具体而言,收入处于偏低或中下水平,即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网民,其一般信任感、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都显著低于中上和偏上收入水平,即月平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网民;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都呈显著上升趋势;总体上,偏上水平收入(1万元以上)的网民的信任程度最高,公平感知最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最多。不同收入水平的网民在社会安全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主观社会阶层不同的网民群体也呈现出了相似的模式,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网民,无论是安全感知、信任感,还是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都显著低于那些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上阶层的网民;随着社会阶层感知的提高,网民的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知都呈显著增强趋势;总体上,认为自己处于中上阶层的网民安全感知最强,一般社会信任程度最高,公平感知最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最多。

上述分析显示,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心态动机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网民,其安全需要、信任需要、公平需要和社会支持需要的满足状况都是较好的,根据需要层次理论,这些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都可归结为是基本需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一些物质或权力资源来满足,而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有助于其需要的满足。

三、结论

本研究根据需要动机理论,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结合社会阶层的划分,对网民的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这四种社会心态的动机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研究结论:(1)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感相对较高,特别是家庭支持;(2)公平感略高于中等水平,收入分配制度和关系被认为是影响公平的重要社会原因;(3)信任感同样略高于中等水平,其中,对于多数人愿意助人的信任程度最高;(4)安全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对于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担忧最为严重;(5)不同社会阶层的网民社会心态动机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收入较低、认为自己处于中下阶层的网民,和收入较高、认为自己处于中上阶层的网民相比,安全感更低,信任感更差、公平感更弱,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