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初期,西部贫困地区一女孩到南方某城市打工,给她的小姐妹们发了一份电报,大意是,“这里人傻,钱多,快来赚钱”!
这女孩的惊喜程度不亚于当年发现美州新大陆的哥伦布。现在看来,所谓“人傻,钱多”,无非是经济很发达,但人的文化素质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头脑比较简单,花钱如水,不把钱当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人傻,钱多”现象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呈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蔓延状态。不仅表现在国内,还表现在国外。路易·威登、香奈儿、爱马仕、卡地亚,种种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物件,正飞入我们一些“先富起来”的百姓的旅行袋。
此举在欧洲被看成是“中国好声音”,受到“热烈欢迎”。欧盟贸易委员会德·古赫特在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说:“在欧洲的很多奢侈品店,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这对欧洲经济有利,我们何乐而不为?”但作为众多奢侈品的发源地,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奢侈品的呢?德·古赫特说:“这是一个小众市场,只有少数人买得起”。
欧洲的小众趣味到了中国,竟成了大众流行,比这更有意思的是,“名牌纸袋”也随着奢侈品的行情一路看涨,大行其道。如果买不起名牌包,拎有一个印有名牌标志的纸袋一样能招来路人的羡慕嫉妒恨目光,以为你刚从某名牌店扫货归来。
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追求,居然能救活一些奢侈品市场。十几年前的瑞士,钟表业已经相当惨淡,没想到后来中国人成了“救世主”,使其起死回生。现在的苏黎世,每个名表店都配有一名会说中国话的雇员,专门为中国客人提供服务。欧洲人通常不戴瑞士名表,偶尔遇见一两个对名表有浓厚兴趣的欧美男士,询问他们是否在香港或中国大陆工作过,十有八九都是。
可悲的是,中国人几乎拯救了全世界的奢侈品,但没有一件奢侈品是根据中国人的身材比例、肤色面孔设计的,所以对中国人并不适用。比如万千年轻女性心仪的爱马仕Birkin包,在国外主要是中老年妇女专用。
一些向往奢侈品的人无一例外是在追求有钱人的享受,但比尔·盖茨、小布什、陆克文这些国际政商领袖,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对奢侈品的浓厚兴趣,如果提到中国人如数家珍的品牌时,他们脸上都是一副不知所云的表情,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他们选择的手表,卡西欧多过百达翡丽,Swatch多过江诗丹顿。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也是一样。2011年,她执掌的宏达电(HTC)市值一度高达319亿美元,使她成为新一代“台湾首富”。但她10年冬天穿的是同一件衣服,磨破了也不愿意换。多少年开的是同一辆丰田汽车,因为“还没坏”。在她身上,很少看到名牌,没拎过爱马仕包,没戴过镶钻手表,非常低调普通。而我们一些人津津乐道的所谓“西方式有钱人生活”,只是他们自己的想像而已。
尽管一些有钱的中国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拯救了国外奢侈品市场,却没有给“蓝精灵”留下好印象。一个国外奢侈品店的雇员说,很多中国阔太太到店里选购丝巾都是“自己动手”,把抽屉里叠得整整齐齐的昂贵丝巾抽出来拎在手上,比画完了就随便丢回去。还有人与店员发生争执,大吵大闹:“你们整个店我都买得起!整条街我都买得起!”一副暴发户模样。一边拉动人家的经济,一边丢掉自己的脸面,这不是“人傻,钱多”又是什么?
“两手抓”我们说了若干年,但真正“两手抓”的有多少?我想,在我们经济建设高速发展,GDP跃升世界第二的时刻,是认认真真深刻反思的时候了。只有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才会真正拥有幸福感,没那么多的烦恼,我们才能用我们的一言一行维护民族的形象和尊严,我们才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实现“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