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遗传所一项关于企鹅的研究认为,企鹅高效的游泳和潜水行为可能提高了其飞行成本。企鹅在进化的过程中,双翼越来越适应游泳和潜水,但也使得其飞行成本越来越高,而其飞行的原有功能便逐步退化,直到最后彻底消失。科学界还有一个旁证,是对企鹅的近亲海鸠的研究:海鸠不但外型像企鹅,同样也是水中高手;但和企鹅不同的是,海鸠会飞。英国亚伯丁大学的生物学家通过在海鸠身上安装追踪器,分析其飞行消耗的能量,结果发现海鸠轻轻松松就能潜入水中,但飞行却让它们元气大伤。海鸠飞行行为所需的能量,是其基础代谢率的31倍,在所有有报道的飞行鸟类中是最高的。科学家认为:“飞行消耗的能量非常高,由于它们的翅膀短小,为了在空中飞行,它们必须以高速拍击翅膀。”研究还发现,和体积相近的企鹅相比较,海鸠游泳时消耗的能量也更多,显示企鹅放弃飞行,是为了提高其游泳效能。可以设想,动物既要成为“水中之王”,又要实现“空中之王”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科学家认为,这种高效的潜水和低效的飞行行为的结合,充分地印证了生物力学模型的预测。可以设想,如果海鸠在未来的潜水体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则其飞行的成本很有可能得到继续攀升,若干年之后海鸠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企鹅,即选择了潜水就会牺牲掉飞行。
由此想到当今的人才评价制度。当前,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自己使用的人才在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低薪无房,仪表堂堂,经谋纬略,绩效显赫,十八般武器样样都精通。这样的人才现实中即使有,也不具备普遍的开发价值。遗传学的研究表明,一般人总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而特殊智能突出的人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并不突出,甚至在一般人之下。人才的这种生理现象与动物的活动行为有点相似之处。在现实当中,有的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优势,有的人逻辑思维上具有天赋,还有的人在观察事物上有独到之处,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不能因为有一两门课程不及格,或某一方面有缺陷,而全盘否定他们的发展前景和才华价值。在天文学史上,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擅长天体精密观察,积累了数十年的第一流的观察数据,却疏于梳理而未能洞察其中深层次的骇世秘密;第谷的学生开普勒虽然不擅长天体观察,却精于数学计算,凭借着自己的惊人数学天赋将第谷的观测资料数学化,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科学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普通的人才怎么能够做到门门精通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一般的科学工作者而言,充其量也就是三十来年的科学生涯,除去吃喝休息、社交娱乐之外,还有买房、养老、抚幼等家庭工作要做。科学创新需要前赴后继,技术创新呈现日新月异。若干年后,他们都能在科学上留下一点儿成就,就会最终汇聚成知识创新的海洋。如果我们的人才政策制定者不能顾及到这一点,评价一个教师的晋升,教材要全国统编多少部,论文要SCI多少篇,著作要什么规格的出版社,课题要国家级多少项,专利要高端发明多少个,外语要过六级,计算机要会编程等等,这对于大多数人才而言,很可能会沦为荀子讲的“梧鼠五技而穷”:会飞却飞不上房,会爬树却爬不高,能游两下子却游不过小河,能挖洞却藏不住身子,能跑却跑不过普通人。“样样通”的思维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其政策的长期运行导致许多人才会讲外语却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会搞技术创新却得不到市场的生产需求,会撰写论文却没有新思想,会讲授课程却无人愿意听,能争取到国家级课题却没有实质性的科学创新。或许会有人讲,人才要适应评价制度,这样才会显得公平公正。然而这种貌似“公平公正”的评价框框,却是以扭曲我们多数人才的有价值的棱角来实现的,这样必然会以牺牲中国梦的实现速度为代价,其中耗费了多少人才的旺盛精力,又有多少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评价体系而“委曲求全”,以致于在创新的道路上“雪拥蓝关马不前”,甚至禁不住诱惑在学术不端的道路上铤而走险!所以讲,尊重科学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牺牲掉大多数人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从某一种角度讲,破除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为人才评价进行减负,是另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才资源红利”。
其次是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中国之所以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为了以某些具有较低生产成本的产品与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产品进行贸易,充分发挥各个成员国的产业优势,来降低各自的生产成本,以加深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增强互补性,以达到经济的共同繁荣。当前,一些地方的企业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避风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独立园”,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严重趋同。各个地区由于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技术储备、人才资源和产业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产业结构的差异。地方政府应当发挥本地区的潜在的产业优势,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低成本的产业链条,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不是一窝蜂地发展眼下的急功近利产业。中国的DVD生产线,曾经由于恶性竞争,导致企业利润降低,部分企业铤而走险使用劣质配件,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品质,损坏了企业的形象,直至倒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恶性竞争不宜重演。当前,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尽管相关部门正在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但如果偏离了本地区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未来的产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能躲过国内的产业竞争障碍,未必就能躲过国际的产业竞争障碍;能躲过眼下的产业竞争障碍,未必就能躲过未来的产业竞争障碍。近来,中国的光伏产业被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其中就隐藏着我们的新兴产业规划趋同问题,这很值得我们的产业布局进行深思。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