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谈书稿中差错类型探析及对策

2013-01-01 00:00:00孙锋米戎
编辑之友 2013年3期

摘要: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确保编校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则是一种切实体现,因此如何减少以致杜绝各类差错在书稿中的遗留就是我们要始终考虑的问题。本文在过去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再对“精选”出的12种差错类型进行了一番探析,借此与编校同人交流。

关键词:书稿 差错类型 探析 对策

就像每天都要面对新的事情一样,我们在编校书稿时每每都会接触到新的差错。认识它们、研究它们是我们必须或者说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说来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此,笔者在过去讨论的基础上(见《编辑之友》2009年第6期、2010年第5期)拟继续对以下12种差错类型进行探析。

1. 不很严肃型差错。图书的一些内容必须严肃,不可随心所欲,如政论性和涉及伟人的内容。可有些作者不是这样,随意性很强,因此需要我们多加注意。某作品集中的一幅红烧肉老店的广告招贴,九个大字是伟人毛泽东的“手迹”:“吃碗红烧肉吧,补脑子!”毛体字苍劲有力,从欣赏的角度,或者说是为了渲染效果,这样使用也未尝不可,问题是下面赫然落款“毛泽东”三个大字,这样就成了杜撰出来的毛主席语录,因为经过查证找不到根据。这就显得很不严肃,况且这种做法是被明令禁止的:“严禁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形象和声誉作广告或变相作广告。”(见1997年4月1日中办、国办所发的《关于对编辑出版集中介绍党政领导干部情况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当然就构成了差错。

应对策略:在编校时多一分警觉,多一分疑心,保持一颗谨慎心。

2. 复杂问题简单化型差错。一部专著的开篇语这样写道:“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出了古代文明,但是,自16世纪以来,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的创新,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拉大了发展的差距,以至于出现了落后挨打的惨痛后果。”这种说法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仅仅为了强调“科学文化创新”问题极其重要就把非常复杂且又非常政治化的问题简单化的做法恐怕不能令人信服,同时也可能会误导一些读者。16世纪以后国家积贫积弱,以至于落后挨打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的创新”那样简单,应该是既有内部的原因,即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阻碍生产力发展等;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包括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和掠夺。总之国家的兴衰一定是方方面面综合的结果,绝不会像作者说得那样简单。

应对策略:在编校时应该多动脑筋,不可缺乏思考与主见。

3. 页下注型差错。不知何原因,人们在编校时对页下注的注意程度远不及对正文的关注,笔者也有这样的感慨,总觉得它是“编外”内容,对其往往是匆匆忙忙一扫而过。这样,一些差错甚至是很明显的差错被遗留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距其仅仅三行之隔的正文明明写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可对页下注中变成的《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记”字视而不见;再如对页下注中“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11年”的“1911年”连想也不想就过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实际上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发现这个大错,因为《毛泽东选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产物,无论如何是不会在民国刚刚建立的1911年“出炉”的,也就是“宋人写书,唐人出版”的情况是绝无可能发生的。

应对策略:很简单,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把页下注部分同正文等同起来对待,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落实在思想上,并在具体的编校过程中体现出来。

4.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型差错。说白了,就是好心或很负责任地给人家改了,如认为多余就把句子“3年来共有35人次获奖”中的“次”字删去了,殊不知这一删意义可就不一样了。“人次”是c206ce738c124aa00d0edfb9759373d375e30b973088c242bc7e326cd159f8b9复合量词,表示若干次人数的总和。如句子“截至10月31日21时的初步统计,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者达7 308.4万人次,创世博会历史新高”中所透露出的信息是游客入园次数累计是7 308.4万次,但不一定就正好是这些人,很可能少于这个数,因为有同一个人去了不止一次的情况存在。就书稿中的原句而言,结合上下文,获奖人数肯定不到35人,因有人数次获奖。这一删,原有的复合量词变为单一量词,意思可就面目全非了。其根源就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自己不知道”。

应对策略:很简单,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为“知道自己不知道”。靠什么?一要靠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二要靠不可以太自信,下笔给人家改之前不妨三思,稍有拿不准的就必须查权威的根据,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的也必须保证正确、可靠。

5. 让你不得不信型差错。这类差错的特点是说得活灵活现,足可以假乱真,让你不得不信。如“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虽然情节极富吸引力,可实际上《山海经》不可能载称唐朝的事情,翻看一下资料便可得证。《山海经》大概成书于战国时代,而唐太宗时代为公元627年至650年,屈指算来要晚于前者千年左右;《辞海》的解释是《山海经》成书较晚的4篇为西汉初年作品。即便是西汉初年,也先于唐太宗年代逾400年。可见,无论哪种解释都不支持稿件中的故事出处之说,《山海经》再奇也奇不到“后人的事情前人预知”的程度,更不用说还细节到位了;“不得不信”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上网一搜,扑面而来的都是与稿件所说雷同的“众口一词”,大有把“门神”故事的版权转让给《山海经》的态势。

这件事大概也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有的时候“真理往往在少数一方”,这也许可以作为编校人员应该具备质疑素质的一个佐证吧!

应对策略:培养自己质疑素质,不要被假象忽悠和迷惑。这就要求我们脑勤、手勤,即要多思考、有主见,随时随手翻查相关资料,切不可图省事而不去做。

6. 以错为不错型差错。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大众语言是不需要也没必要咬文嚼字的,如看完台球比赛后说太惊险了,丁俊晖差点没输了,意思是说小丁赢得不容易,真替他捏了一把汗。虽然“差点没输了”字面反映出的信息是“输了没赢下来”,与所欲表达的意思满拧,但没有人会这样去理解,照样不影响交流,这说明语言是活的,它的运用也有个语境问题,在这里允许“错了也算没错”。但用在书稿当中则应另当别论了,用词准确、语义通顺正确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如若不然,就会词不达意,如“恢复疲劳”的说法就行不通,违背思维逻辑,因为疲劳应该消除,对它还要有所求是为什么呢?至今令笔者疑惑不解的是不同的书稿中屡次三番地出现这个用法,说明“以错为不错”的差错还很有市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才是。

应对策略:不要放松标准地用口语的思维去衡量、审视句子,要尽职尽责,认认真真地咬文嚼字,以体现出编校人员在维护祖国语言文字尊严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

7.“画龙点睛”型差错。画龙点睛本指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之处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引人入胜,绝对指正面的运用。还别说,在书稿当中经常有一些差错也有此功效,只不过作用是负面的,让人不得不感叹,怎么错得就那么寸呢?如“李时珍要求楚王代他启奏朝廷,准予派人协助他骗《本草纲目》”,“编”错成了“骗”,一字之差不但使药圣李时珍转瞬间变成了人人痛恨的骗子,而且还有“组团行骗”的嫌疑,因为他还要求上面派人来协助嘛!这足以警示我们,用字不可以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更有甚者,由一字之差引发灾祸,这种现象从古至今并不鲜见,难怪吕叔湘先生要说“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应对策略:不要用“谁也免不了漏校(编)个把错别字词”的想法宽恕自己,应该用“绝不漏校一个错字(词)”的标准约束自己。说实在的,只有真正严格要求自己了,我们才能没有遗憾,才有资格心安理得地去接受“漏校(编)个把错别字词实属正常”的宽慰。

8. 被迁移型差错。主要针对出版单位所在地而言。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规定著录项中要有“出版地”和“出版者”元素,如“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等。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在书稿中却也偏偏经常见错。主要表现为把出版地给搬了家,如“沈阳: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东北林业大学在哈尔滨,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也不排除所在地对、“华东”为“华中”之误的可能)。究其原因,一是真不知道,二是没认真审看,再有就是既不知道也不去查证,只是凭想当然行事,有时可能对,但有时就必定错,如在我们国家,一般以省份名字命名的大学都位于省会城市,如辽宁大学在沈阳,四川大学在成都等,但是并不完全尽然,如河南大学就不在郑州而在开封,河北大学不在石家庄而在保定等,而河南大学、河北大学恰恰就设有出版社。

应对策略:多用心学习,虽然不可能做到“地上的事情全知道,天上的事情也知道一半”,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有所侧重,该知道的事情一定要知道。对这种类型的差错,恐怕要多掌握些地理知识以及保有一颗好奇心才能应对。

9. 成语误用型差错。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弄巧成拙,这种情况在书稿中并不少见,较为典型的有这样几条:①“这类人总喜欢伤害他人,而自己又总能泰然自若,不以为然。”“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句中是对“不以为意”的误用。②“由于俄罗斯体育代表团在2010温哥华冬奥会上的成绩差强人意,总统梅德韦杰夫责令相关负责人辞职。”此句中应用“不尽如人意”替换“差强人意”。误用的原因十有八九在于望文生义,错误理解其中的“差”字。在这里“差”只表示“稍微、比较地”,“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既然成绩还算令人满意还责令人家辞职,梅总统不有病吗?③“蒋介石原指望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战火的扩大蔓延,把共产党拖进战火中而不能自拔,他便可借机火中取栗。”很显然作者是想表达蒋介石打算在朝鲜的战火中占点什么便宜之意。如果这样的话,使用这个成语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火中取栗”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说白了就是让别人当枪使唤了。老蒋能做如此蠢事?因此句中正确的成语应该是“坐收渔利”,这样才符合老蒋的用意。

应对策略:老老实实地学习、了解、使用“原版”的成语,不可简单从事,看来只能如此了。

10. 生成歧义型差错。书稿语句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语义清晰、表达准确,没有二义。然而有些作者没能做到这一点,突出的问题就是逻辑性不强,句子让人怎么理解都行,构成了歧义句。如“父母从小教我学会了最重要的做人道理”的说法比较常见,而“罪恶累累的公安部督捕的重大在逃犯罪嫌疑人陈绍榕,在负隅顽抗时被击毙”则“病”得更重一些。作者的本意毫无异议地应该是“罪恶累累的/公安部督捕的……”(并列关系),但如果有人硬要理解为“罪恶累累的公安部/督捕的……”(定语关系)也不能说是冤枉作者了,因为这完全符合语法。同理,句子“卫生部明令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是违法的”可以理解为“卫生部”或“卫生部……的行为”两个主语,很显然后一种的理解会对卫生部很不利。如上例子表明,虽然作者本意绝非如此,可字面上反映出的歧义信息却是客观存在的。

应对策略:句子之所以构成歧义,问题就出在词语的搭配上。至于成因和危害,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感言很到位:“在我看来,人们总是随意、粗率地、马虎地使用语言,而这使我痛苦得难以忍受。有时候我似乎觉得,一场瘟疫已传染了人类最特殊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这是一场祸害语言的瘟疫。”我们搞文字工作的没有任何理由对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掉以轻心,更不能任其在我们的书稿当中泛滥,对其要“零容忍”。此种现象也折射出了与之类似的、其他一些文字运用方面差错形成的一个共性原因——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因此防范此类差错也就有招可用了,除了增强责任心外,更要加强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

11. 画蛇添足型差错。打眼看句子“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被派到别的部门帮忙了,只剩下两位部门主任和我一个人”没什么毛病,可细一分析其中的“一个人”就有毛病,难道“两位部门主任”不是人吗?既然是人,那么句中的人数就应该是“三个人”。问题就出在“一个人”是画蛇添足之笔,不加它反倒不错,一点儿也不影响意思表达,语言也更加简练。可见有时多加一笔就要不符合用语规范,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应对策略:在编校时要用语言的“正统观念”去衡量语句,不能有所松懈。

12. 不是重大差错、胜似重大差错型差错。可能充其量只能算作技术性差错,性质也够不上重大,可结果定是一样的,同样会给出版社造成严重损失,既包括经济的,更包括信誉上的,这就是把作者名字给搞错了。直接后果是书印出来之后,作者会说这不是我的书而拒绝接收,因此也就谈不上付款了。实际上这样的差错会造成“双输”的后果:出版社“赔了夫人又折兵”(丢掉了信誉,还得再搭上一笔钱重新印一次),作者失去了出版的宝贵时间,进而影响到后续的事情。这样的后果还不严重吗?

应对策略:还是得认真、用心,在看作者名字时,头脑里一定要有这根弦,多看两眼,别给人家弄错了。扉页、版权页一定要和提到作者名字的前言、出版说明、编委会名单、后记等内容联系起来对比着看。没有什么诀窍,恐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差错。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