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问题为中心”是学术期刊强烈关注的话题,是一种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使“问题”贯穿于办刊的全过程,强化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新的办刊模式。突出问题研究,走综合性学报专业化办刊的道路——跨学科问题综合研究模式,是高校综合性学报改变困境、力求突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以问题研究为中心” 高校综合性学报 办刊模式
一、高校综合性学报面临的普遍困境
高校综合性学报一直是学术期刊的一道“风景线”,只不过现在大抵感觉不到它的优美和靓丽。“风景线”渐渐地隐去,不是因为受众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综合性学报本身显得苍老失色了。数量庞大的学报队伍,穿着清一色的服装,表情严肃地为人们端上一盆“大杂烩”,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表现:一是办刊理念陈旧。办刊理念仍呈现内向性特征,我的期刊我做主,把期刊办成了自家的菜地,肥水不流外人田。有的期刊发表的90%以上是自己学校的论文。二是办刊模式趋同。文史哲大拼盘,特色不够突出,专业性期刊和专业化办刊的综合性学报较少,无名刊模仿名刊,名刊原地踏步,造成千刊一面的“景象”。 “文史哲大拼盘”既然是“大拼盘”,就有临时组装的意味,期刊一个栏目内部诸要素之间、栏目与栏目之间、栏目与整体之间缺乏系统有机的联系,较少必要的关联。“文史哲大拼盘”不是学科综合和融合,就像进了超市,看起来商品琳琅满目,实则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报为何只开“百货店”,而不能做成“专卖店”。[1]三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可谓高校综合性学报最大的问题。没有问题观念与学报体制机制有关,也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相关。一味的封闭、守成、求稳,只会导致死水一潭。有什么样的编辑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报。高校综合性学报之所以为人诟病,“全、散、小、弱”只是现象,学报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在诸如领导体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单就队伍方面而言则缺少变化、变革、创新和敢于担当的意识和勇气。综合性学报对高校的依附性、学术期刊的特殊性使高校综合性学报总能成为报刊改革与转制的例外。但例外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有些综合性学报也在做着种种尝试和艰辛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开辟新道路。
二、高校综合性学报“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探索
问题,中文词语,意为“要求解答的题目”,或“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等。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竭力主张“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2]好问题的特征如下:其一,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其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其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联系。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有信息都有用,有用的信息都给出”的传统观念。[3]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1. 以问题为中心,须以正确的办刊方向为导向
以问题为中心,关键是以正确的办刊方向为导向。办刊方向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所谓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更是力量。以问题为中心,不是以问题为问题,不是有意生成问题、制造问题和扩大问题,以提高关注度和注意力。以问题为中心,真正要义就是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是要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唯物辩证的方法阐释问题,以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论据解决问题。这既是对作者的诉求,又是对编者的要求。
2. 以问题为中心,须更新办刊理念
开门办刊、开放办刊是高校综合性学报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先导、基础和前提,但不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和归宿。开门办刊、开放办刊为“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提供了更大的研究视野和平台、更强的人才支撑、更广阔的施展天地,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使高校综合性学报有了“好事一起来”的期待。
高校综合性学报要树立开放办刊的理念。以外向性为办刊主导,在此基础上突出问题意识,以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为中心,突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性。如果是地方综合性学报,就要推进优势学科、凸显学术特色、形成区域风格,促使学报跃升为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较高水平的理论平台。
3. 以问题为中心,须革新办刊模式
办刊模式是办刊人在办刊过程中把握的标准模型或遵循的相对固定形式。“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是一种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使问题贯穿于办刊的全过程,强化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办刊模式。其特点体现在:
(1)现实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的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以问题为中心主要是“以正在做的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同时强化实践取向,改变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从“象牙塔”走向大地、走向田野,从一般性理论建构走向政策咨询与对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2)主体性。以问题为中心凸显了编辑办刊的主体性,有助于打破“被办刊” 的客体态势,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变“找米下锅”为“找精米下锅”。
编辑办刊主体性体现在:一是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指存在于人的思维认识过程中的已知、已有与未有之间的矛盾和状态。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编辑要有一股闯劲和好奇心,问题无处不在,重要的是要根植问题意识。二是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报编辑不仅要主动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使作者和读者始终对问题保持敏感度和好奇心,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而且要通过编辑思考,学会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三是能甄别和取舍问题。问题有大小,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从问题存在的形态划分,问题包括:一是表征性问题,有现成的答案;二是发现性问题,是指期刊主体自己提出和发现的。这种问题尽管也有答案,但对期刊主体而言却是一种探索和创新。三是创造性问题。其特点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新颖独特的问题。学报编辑的主体性在于能独立判断出好的问题、一般性问题和差的问题,能在发现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上强化编辑与作者、读者的互动与共享。[4]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要实现由“作者定向”向“编辑定向”、由“主编(副主编)设问”向“编辑自我体悟”的转变,确立编辑在办刊中的主体地位。
(3)融合性。以问题为中心强调模糊学科边界,变学科综合为问题综合,以问题统摄和运用学科知识,以问题的多学科交叉和渗透更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和更科学地、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如对“人肉搜索”问题,既可从传播学的视域进行解读,亦可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也可从法学角度进行探究,还可运用伦理学的方法进行透视。并且学科之间也容易形成相互联动和共振,如“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的命题本身即为传播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和共融。
4. 以问题为中心,须突出主题意识和策划意识
策划的问题要能体现办刊宗旨和办刊定位。定位决定发展目标,定位决定策划的主题或问题。定位分为内容定位、层次定位和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主要关注的是内容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栏目设计有何气韵、依据是什么等等;层次定位主要指办刊是立足于区内还是区外、国内还是国外、国际还是全球?不同的对象定位决定办刊的眼光、水平和尺度。读者定位即以内容定位、层次定位为依托,面向细分市场,吸引目标受众。
“以问题为纽带”,察觉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探求新问题,提升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独立性、广阔性和灵活性。学报的综合性并非即是错,也并非就等于短板,其关键是要扬长避短。以多学科探讨一个问题,以多学科透视一个问题,以多学科解决一个问题,正是综合性学报的优长,这种宽视域、多角度集中火力对一问题的立体探究,反而可有效解决学报大而全的弊端,使学报向精深方向发展。倘若注重对某一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探究,则可提供较全面、综合、客观的资政服务,切实发挥政府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5. 以问题为中心,须以特色化专题、专刊立足
学报特色、风格定位是学报的个性和韵味的表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依托和品格。高质量是刊物优质内容的彰显,是期刊普适性水准的要求,而特色则是不可复制性、独一无二、你有我新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期刊真正去同质化的办刊优势。模仿其他刊物终究不会成功,有优势资源不一定就能产生竞争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个性就是期刊核心竞争力。
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作为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学报,办刊定要打造民族和区域性的金字招牌,以边疆地域文化特色来弘扬学报办刊理念和办刊定位。学报一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专题化办刊突出民族、地域风格。在重点栏目“丝路文化”中,采用专题化约稿方式。二是开办特色专刊,突出新疆风格。从2011 年起,学报以“中国新疆与中亚研究”为特色专刊,突出新疆两大历史任务,形成学科交叉渗透,形成学科共振和板块联动,打造特色专栏和优势板块,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5]做足做好中国新疆与中亚问题研究这篇大文章。
6. 突出国际视野,须以内容为王
办刊模式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突出国际视野、以内容为王恰恰就在于能高水平地提出问题、阐释问题并能较好地去解决问题。
综合性学报要在新的办刊理念和新的办刊模式引领下,加强学报自身建设。一是瞄准和借鉴国际名刊大刊的办刊模式和水准,走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的办刊道路,像《自然》那样,为科学家做桌面上最好的科学报道;二是要具有国际眼光,加强国际合作,以学术质量为灵魂,以双赢为基点,进一步树立“名刊靠名栏目维持,名栏目靠名人、名稿支撑”的思想,做到“四个国际化”,即“编委国际化”“作者国际化”“理论前沿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三是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栏目主持和学报编委,拓展高质量的稿源;四是栏目主持人实行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含国外专家)结合的方式;[6]五是加强与各语种作者的联系,进行稿件组约,适当刊发外文稿件,以此来提升学报品质和构建国际化平台,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同时在世界上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姚申.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 邢斌.强化“问题”意识 提倡“问题”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4).
[3] 李明兰.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3).
[4] 刘曙光. 学术期刊的失范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 李建军.精细化管理下学报主编能力的“度”量[J].编辑之友,2009(4).
[6] 李建军,杨帆.新疆高校社科学报的使命和责任——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为例[J].新疆新闻出版,2010(3).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