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目前优先出版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对优先出版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展望。
关键词:学术期刊 优先出版 现状 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对信息快速传递的需求,数字出版这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其中,学术期刊作为科技知识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数字化进程也逐渐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前进。从便于检索的网络数据库、预印本数据库,到知识快速传递的开放存取,再到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学术期刊不断进行自身的反思与调整,以期从中探索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优先出版,则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优先出版也称On-line First,指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出版物的内容。[1]优先出版目前广泛应用于期刊、图书等多个出版领域,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论文的优先出版。
一、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
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为研究目标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共有1 010家学术期刊加入优先出版计划,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623种,社会科学类期刊387种。如《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高校学报以及《地理学报》《农业考古》等科研机构主办刊物。以中国知网收录的9 744种期刊而言,优先出版期刊占到期刊比例的10.4%。共优先出版学术论文58 912篇,平均每种刊物优先出版论文58.3篇。就从酝酿到实施仅两年时间而言,可算是一个不小的发展,由此可见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对于优先出版工作的认可与重视。
以《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从2011年6月7日开始,截至2012年5月28日,共优先出版学术论文79篇,其中16篇已在2012年第2期出版印刷版。这16篇论文共被下载次数为1 168次,篇均73次,其中优先出版产生的下载次数为334次,篇均20.9次,平均提高下载率28.6%。也就是说,优先出版的效果至少实现了篇均20次以上的全文阅读,在使用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至于在实践中被应用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科性质的差异和实验工作进度的不同,还需在以后的统计分析中来验证。
二、优先出版存在的意义
1. 优先出版可以保证作者的优先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信息以光速进行传递,每一秒钟都可能有新的科学技术问世。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在想方设法争夺优先话语权,以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从而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以及进一步的讨论空间。但传统的学术期刊由于其制作流程的限制,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发表周期长:审稿到确定刊期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甚至三个月;从确定刊期到终审出版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印刷装订最少一个星期;即使不计算邮寄时间,一篇论文的发表周期最少也需四个多月到半年,一些稿件流动量大的学术期刊时间可能会更长。而在这段时间内,很有可能有其他学者获得同样的研究成果并抢先发表;或由于社会整体技术的进步或调整,该研究项目失去研究意义,研究人员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优先出版,其根本的目的便在于快速地进行信息传递,使著者的观点得以通过一定的大众媒介传播出来。由于数字出版脱离了纸质印刷的制作工艺,将以往的出版流程简化为只需要进行稿件审核即可,通过审稿确定采纳的稿件,由编辑部专业人员进行排版后,上传到数字出版平台,可将稿件的传播期提前四个月左右。这是保证研究人员优先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要维护,有效地保障了科研人员的自身利益。
2. 优先出版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如下:
如图所示,以学术论文为信息,学术论文的著者为最初的信息传播者,学术期刊为传播媒介,读者为受传者,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应在读者阅读论文后,对作者或者学术期刊产生一个信息反馈,也就是常说的学术交流。通过对论文承载信息的认可、质疑或修正、完善,与信息源进行沟通,或通过利用产生社会生产等效应。以往由于学术期刊的时滞性,读者阅读论文时可能已时过境迁,或者已有的知识已完全替代发表内容,致使沟通不畅,学术信息的传播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造成传播障碍。长此以往,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必将丧失,失去生存的意义。
而优先出版可以较好地解决传播障碍的问题,通过出版平台将作品优先发表后,读者可在第一时间内检索阅读,迅速与学术界产生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从而加强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3. 优先出版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包括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顾名思义特指期刊的社会知名度,而学术影响力则是学术期刊实现有效传播的具体表达。没有影响力也就没有读者,也就没有所谓的交流和评价。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除对市场有精确定位和宣传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的数字。优先出版以其高效率、权威性等特质,吸引科研人员积极投稿,使大量的新知识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出版,并以此使习惯依赖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研究人员,自然而被指引到学术期刊的网络链接上,通过频繁大量的访问、检索和下载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扩大期刊的知名度。
三、目前我国优先出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优先出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
尽管优先出版计划自推出以来得到多方参与,但不可否认,优先出版还未能得到大多数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和认可。仅以目前而言,还有九成的学术期刊仍没有加入到计划当中,即使在已加入优先出版的学术期刊中,仍有部分期刊未能真正开展优先出版工作,依旧是以往出版纸质文献后上传至中国知网数据库终端的传统模式,所谓“优先出版”,不过是挂在期刊简介的一个标语口号,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优先出版的本质功效未能参透,只是出于新奇、赶时髦的想法参与其中,但对于工作如何开展毫无热情;另一方面则是编辑部资源、精力有限,只能在现有基础上维持传统出版模式,而无更多能力同步开展优先出版。
另一个阻碍优先出版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对于优先出版的成果认定仍持有疑虑。以高校为例,在对教师进行学术论文的成果认定时,往往以省级学术期刊为底线,根据学科方向、评定等级设置SCI、EI、SSCI级别要求,这些认定都是建立在传统纸质正规出版物基础之上的。优先出版首先在形式上与此大为不同,作为数字出版的一种,它没有具体可触摸的形态,仅仅是数字符号在互联网终端的排列组合,高校机构在进行成果认定时,需投入更多精力来识别论文是否具有伪造成分。此外,虽然优先出版同样立足学术期刊本身,但对于数字出版是否等同于正式出版还有所争议,尽管中国知网规定优先出版的编审流程、论文内容应与印刷版内容一致,但经过实际调研,仍可发现优先版本与印刷版本存在内容差异的情况,因此优先出版是否认定为正式出版在一些科研机构中仍处于讨论地位。这种政策的不明确使得一些作者对于优先出版疑虑重重,宁愿多花一些时间等纸质期刊出版,也不敢贸然尝试优先出版,这也令部分学术期刊对于是否要花费时间精力增设优先出版业务思虑甚多。
2. 优先出版制度与技术尚不完善
优先出版从酝酿到实施,不过两年时间,在出版制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对优先出版内容与印刷版内容一致的严格控制这一项规定,在目前来看仍有瑕疵,一些刊物将优先出版等同于预出版,匆忙上网后在印刷版中修改内容。再如,出版证书管理规定得很完善,但具体到编辑部工作中,何时下发出版证书,如何确保证书被认可,以及在撤稿删除后如何对证书的作废工作进行跟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另外,在目前各期刊实施优先出版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技术、细节上的不足。首先,从页面设置上来看,各期刊的优先出版目次略有不同,有按照上网时间顺序排列的,也有按照栏目设置顺序排列的,也有将两种方式整合排列的。整合排列是一种比较清晰的排序方式,既可让读者迅速找到所需论文,亦能够一眼看出各学科的发表情况以及时间依据。其次,从优先出版导航栏来看,分为单篇出版和整期出版。设置这两个链接的目的是方便读者查看各栏目下的出版情况,比如整期出版,那么这一期的整体情况(包括出版的所有论文、栏目、页码等信息)都应在进入链接后有所体现,不能缺失。单篇出版也是一样,应细化出分期出版链接,譬如某期刊优先出版了10篇论文,其中5篇属于2012年第5期,5篇属于2012年第6期,那么在设置了分期出版链接后,应该将对应的论文列入设置的链接目录之下。但现在很多优先出版的期刊在这一部分做得并不到位,整期出版的或者丢失文件,或者将优先出版和印刷版的目录混淆,导致一期的目录中出现多个重复文章;而单篇论文有的设置分期链接目录后,仅仅有一部分的论文相对应,有的甚至干脆不设置分期链接目录,需读者挨个点击查看,这种编排的随意性,显然给检索、统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 优先出版版本和印刷版本的主辅关系难平衡
优先出版最终还是要以印刷版为表现形式。姑且不论优先版与印刷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容差异,仅从标注规范和影响指标计算层面而言,两个版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服从的关系。谁占据主导地位,谁应为辅助?一般来说,由于印刷版具备有形特质和最终权威性,应以此版本为后期研究工作的首要参考依据,而优先版则是印刷版未面世之前的“预售版”“抢先版”,以及作为未来研究中对比参照的必要补充。再者,优先出版是建立在印刷版期刊的基础之上的,不能扼杀扶持网络版信誉的印刷版,也就是不能使期刊的品牌被扼杀。否则不仅印刷版期刊的品牌受损,网络版也缺少了依托。[2]
到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在具体操作中对印刷版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待斟酌。以题名检索为例,如果一篇论文优先出版过,又经过印刷出版,那么在检索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同时检索到两个题名相同的论文,分别标注“优先出版”和无标注(即印刷版);出现两个优先出版版本;出现两个无标注版本。其中第一种是比较明确版本的一种结果,后面两种则非常混乱,进入链接后究竟是两个优先版本还是两个印刷版本抑或各存其一,完全没有规律可言,让人一头雾水。仅就第一种情况而言,又存在着问题,在实际进入链接之后,发现两个版本之间的切换是依靠一个文字提示的超链接实现的。在两个版本的介绍页面,也存在着摘要、关键词等要素的不同。这种设计对于实现快速跳转有帮助,但对两个版本之间的主辅关系则缺少明确的指示,读者在检索时,未必会以更为成熟的印刷版为参考依据,印刷版的权威性无意中被忽略了。
4. 优先出版的学术质量难控制
出版速度的提升为保障作者的优先话语权提供了支撑,但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急于获奖励、晋职称的功利性作者的注意。为不让优先出版成为“功利发表”的另一个舞台,要求编辑人员在稿件审核过程中,遵循与传统出版模式相同甚至更为苛刻的原则,严格把关,仔细筛选,坚决将学术价值不高或不具备优先发表价值的稿件拒之门外。但由于商业利益的诱惑,以及人情往来的考虑等因素,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实现“好稿上、劣稿下”,依旧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四、对优先出版未来发展的思考
优先出版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不能成为阻挡其前进的障碍,反而可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的方案,并由此对优先出版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1. 增强对于优先出版的正确认知
想要在学术期刊领域中进一步开展优先出版工作,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对优先出版的正确认知,明确其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学术期刊内部形成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更需在社会范围内强化优先出版的概念,推动学术界将其纳入正常的学术成果发表轨道。这项工作需从两个方面同步进行:一方面,首先对优先出版的理念、优势、出版模式、管理制度等基本概念进行广泛宣传,以使社会对其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深刻领会优先出版在科研成果的首创性、时效性、前沿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行业单位中,树立一种清晰深刻的理念,即:无论在晋评职称还是常规奖励等工作中,优先出版成果必须被计算在成果统计的范围之内的理念。只有这样,优先出版的社会地位才能真正被确认。
2. 完善制度技术同时提高编辑能力素养
如前文所说,优先出版的制度和细节上仍然存在瑕疵。归根到底,优先出版的发展时间尚短,一些问题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慢慢凸显出来,因此,无法强求一步到位地制定一个十全十美天衣无缝的制度,只能在已充分思考的前提下,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逐渐去完善制度和细节。举例而言,针对优先出版和印刷出版之间存在的内容差异,可通过对优先出版流程的严格化进行控制,强调优先出版的“正式出版”本质,对于内容的修正和完善,应在审稿过程中由专家指导完成,审稿录用后重大内容的修改可能性比较小,如果真的存在应撤销原有稿件后再行出版。而引起版本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编辑人员的能力素养问题,在优先版中存在的文字、格式上的编校失误,在印刷版中进行修正;包括各期刊页面链接设置上的差异,也存在编辑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整体意识等原因,此外,优先出版平台技术的不完善也会增加工作强度和难度。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对制度和平台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须进一步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实现网络功能的最优化。
3. 确定印刷版与优先出版版本的主辅关系
如何强化两个版本间的这种主辅关系,稳固印刷版的已有地位,以及保证优先出版的严肃性?
首先,在数据库检索时,应确定题名的唯一体现性,即一篇论文对应的检索结果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印刷版。其次,在进入印刷版链接后,除提供该版本的不同格式下载外,还应提供优先出版版本的查看。此处的建议是在同一页面印刷版简介下方或右侧,标注优先版的上网时间以及提供多格式下载。这样做的好处是可避免检索的重复性,免去多个版本切换时带来的繁琐,在一个页面内的对应也可更直观地查看不同版本的发表情况,为最早引用优先版的作者提供两个版本比较的依据。
4. 紧抓学术质量
优先出版未来应警惕“功利发表”的逆袭,对于出版的态度应不卑不亢,不因发表方式改变而动摇对学术质量的坚持,不因市场利益的驱使而纵容劣质稿件的再度包装,在出版流程中,应坚持贯彻以往传统出版严格的审稿模式,紧抓学术质量,严格执行签发责任制和出版复审制,确定编辑部对发表稿件的内容负责。同时,优先出版的网络时速性,更可使其发挥出印刷版刊物所不具备的优势,积极构建专栏、专题,进行组稿,对一些学术热点、难点、焦点进行即时的讨论并出版,以此为依托,开辟创建特色刊、特色栏目的新路径,将期刊的网络品牌也做大做响,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术期刊的真正“双效”。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2年科技期刊学研究计划(项目名称: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GBJXB1225)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介绍[EB/OL].http://caj.cnki.net/EAPF/Html/优先数字出版简介.html.
[2] 赵大良.优先出版与独家转让[EB/OL].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0620102213160/,2010-07-20.
[3] 吕赛英,王维朗,张苹,等.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2(2):74-76.
[4] 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3):58-59.
[5] 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90-92.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