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关系

2013-01-01 00:00:00李娟肖叶飞
编辑之友 2013年3期

摘要: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包括互补关系、替代关系、博弈关系。面对新的生态,传统出版企业须建立网络出版平台,完善产业链,重构出版流程,寻求盈利模式,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传统出版 网络出版 出版产业

一、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网络出版成为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形态、出版流程和经营模式,也成为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对外公布的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 568亿元,较2010年增长17.7%,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其中我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较2010年增长12.5%,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64亿元,增长19.8%;期刊出版营业收入163亿元,增长8%;报纸出版营业收入819亿元,增长12%;数字出版营业收入1378亿元,增长31%。[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图书、期刊和报纸等传统的出版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图书和期刊的总和,增长速度最快,这改变了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

1. 传统出版产业的市场格局。我国传统出版产业2011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出版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只有4.4%、1.1%、5.6%、0.2%,均低于数字出版产业9.5%的比重。出版产业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分别是印刷复制64%、发行15%以及数字出版9.5%。2011年出版图书37万种,增长12.5%,利润总额94亿元,增长22%,其中总印张、总印数、定价总额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出版期刊9849种,同比降低0.4%,利润23亿元,增长23.8%;出版报纸1928种,同比降低0.6%,利润98亿元,降低2.2%;音像制品出版19 408种,同比降低10%,利润2.8亿元,增长15%。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出版产业转企改制,我国的出版产业营业收入保持了强劲增长,但随着纸张价格的上涨,发行、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报纸出版行业的利润出现了负增长。传统出版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商业模式成熟,内容丰富,装帧精美,具有收藏价值,读者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还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在传统出版产业中,专业出版主要是满足细分化的受众需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纸质出版营收稳定,容易实现网络出版,如美国约翰·威力出版集团建立了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出版在线大型数据库,把内容重新结构化,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会员。大众出版读者需求弹性大,受众即兴购买,主题分散,受网络技术的影响较大,急需建立网络出版的盈利模式。教育出版弹性小,尤其是学历教育的图书刚性需求大,教育出版的网络化进展迅速,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建立“服务型”网络出版平台,为学校提供课程管理,为教师提供教材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信息。[2]

2. 传统出版产业和网络出版产业交叉的市场领域。传统出版企业进入网络出版主要集中在电子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和网络数据库等领域,这也是传统出版在互联网的延伸,其中电子图书和网络报刊最为典型。2011年我国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和数字报纸的总收入是28.34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9.34亿元,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收入16.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达12亿元,三者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在数字出版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2.06%。[3]但三者不仅在数字出版中的比例不高,且占传统出版的比例也不高,例如电子书16.5亿元的收入只占图书出版收入664亿元的2.5%。我国传统出版社在坚持主业的同时,也在积极进入网络出版产业,如江西教育出版社开设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和《疯狂英语》手机杂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点读笔系列和儿童绿色网络游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移动手机杂志平台等。《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的报道称:中国75%的报社涉足网络报,55%的报社拥有手机报,全国手机报数量将突破1 500种,《广州日报》手机报发行量达到1 000万份。

现已进入“读屏”时代,多媒体信息在电子阅读器、个人电脑、手机、电子书等各种终端上立体呈现,网络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渠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手机网民3.88亿,手机成为第一上网终端。同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年底的18.7小时增加到19.9小时,平均每天2.84小时。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周平均读书8.1个小时,远低于上网时间。这些数据说明,虽然网络出版现在并没有给传统出版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传统出版企业进入网络出版市场是必然选择。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除图书外,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阅读率下降,而数字媒体阅读率增长迅速,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的48.8%增长到2011年的53.9%,期刊阅读率从2007年的58%下降到2011年的41%,报纸阅读率从2007年的74%下降到2011年的63%,而数字媒介阅读率从2008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38.6%,其中30%的国民进行网络在线阅读,27.6%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4]

3. 网络出版产业的主要市场领域。网络出版的主要领域是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2011年,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1 37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1%,其中网络广告(513亿元)、网络游戏(429亿元)与手机出版(367亿元)依然占据收入前三位,三者在数字出版中的比重分别是37%、31%、27%,一共达到95%。与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硬件制造商相比,在这三个领域传统出版企业很难抢占市场。网络游戏是市场程度高、盈利模式成熟的产业,由盛大集团、网易、腾讯和征途网络等新兴IT企业占据;手机出版大部分是言情、穿越等网络原创文学,由电信等渠道商掌控;网络广告则是门户网站的天下。

虽然网络出版的模式多种多样,但传统出版企业占据优势很少,第一种,出版代理模式,如美国最大的零售书商巴诺书店控股网站Iuniverse.com和兰登书屋投资的网站Xlibris.com既是图书销售平台,也是出版平台,提供各种出版服务和代理,通过版税提成和服务收费盈利。第二种,按需印刷模式,主要是进行绝版书和小批量书的出版发行,通过数码印刷技术设备在特定时空内高速印刷并装订出来,数字化流程贯穿整个出版过程,如美国最大的发行商英格拉姆所属的Lighting source公司、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贝塔斯曼所属的Offset公司等。第三种,自行出版或称个人在线出版,例如维基百科等协同写作式的文本系统,博客、播客、维客等。第四种,微软等IT企业或电信企业开发的 E-book软件和终端,例如苹果公司的iPad、亚马逊的Kindle终端和中国汉王阅读器等。第五种,出版商发行电子图书,较早进入电子图书市场的出版商包括方正、超星、书生、中文在线等,具有较强的市场整合能力,占领了90%以上的电子书市场,整合了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120多万种图书资源。第六种,数据库出版模式,如方正的阿帕比走专业路线,其网络产品包括电子书、数字报、百科全书、工具书、年鉴等,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谷歌利用搜索功能开发数字图书馆,采取免费内容加有偿广告的商业模式。

二、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市场关系

1. 互补关系。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各有优势,可实现互补,共同升值。传统出版企业具有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内容优势、经验优势等,可以为网络出版提供大量资源支持,提高网络出版的核心竞争力。网络出版具有技术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和传播优势,提供大量信息和鲜活素材,可以促使传统出版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如传统出版社把著作的内容提要、主要章节放到网上免费试看,促进纸质版的销售,谷歌图书就是这种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英语(新目标)》网络教材——“英语互动Q学堂”项目,实现教材内容数字化、运营平台网络化、交互功能智能化,结合多媒体技术、语言语音处理技术和丰富的语法词汇知识,全方位拓展了纸质图书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相反,流行的网络作品则可向传统出版回归,如博客出版热;榕树下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榕树下·网络原创作品丛书”;网络点击率高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明朝的那些事儿》等作品的纸质版图书的出版。传统纸质出版使用方便,不受时空限制,无需设备和仪器,易于收藏与保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2. 替代关系。传统出版产业是否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在一定范围内将取代传统出版,这种取代的速度取决于几个因素,出版产业的传播优势、技术条件和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阅读习惯,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出版业态对于人们思想创新和信息传递的满足程度。从传播优势来说,网络出版具有如下优势:时效性强,超越地域限制;信息量大,实现海量的储存和发布;互动性强,便于读者反馈与参与;按需印刷,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具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特点,超越纯文本传播模式,实现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消除了技术门槛、资金门槛和编辑守门人门槛。从成本来说,传统出版库存率和退货率高,印刷、运输和发行成本上升,而网络出版没有印刷、装订、物流和仓储费用,成本低廉,边际成本低,具有低碳效应;从阅读习惯看,网络阅读增长迅速,成为年轻人的首选;从满足受众需求来看,传统出版功能单一、程序烦琐、节奏缓慢,缺乏互动,而网络出版形式多样,如维基百科的协同式、论坛的社区式、博客的拉取式、邮件的推送式等,还具有全文搜索、做电子笔记、标记文本、引用的超文本链接等优势;从商业模式看,传统出版盈利模式单一,而网络出版商业模式多样。匡文波教授从6个方面逐一驳斥了纸质出版物的优势:便于携带、真实性和权威性、纸质出版更经济、符合阅读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小和便于保持,得出的结论是纸质出版的优势无一成立,纸质出版将在50年至100年间逐渐消失。[5]不管这种预测是否准确,随着读者阅读趣味的转移和对传统出版购买力的分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此消彼长的局面不可避免。

3. 博弈关系。传统出版企业和网络出版企业具有博弈关系,双方要加强合作博弈,减少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即正和博弈,合作双方在一方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双方的利益增加或一方的利益增加;而非合作博弈则是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双方不能达成约束性的协议,造成利益受损。传统出版企业和网络出版企业博弈领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电子图书市场的博弈,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非传统出版单位整合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和百万种图书资源,占有中国电子图书市场的大部分的份额,具有市场控制力。其次,争夺作者的博弈,一些在线销售让作者自由传稿制作电子书的网站(如lulu.com或scribd.com),他们给作者的销售提成通常高达70%~80%,传统出版给作者的版权只占10%左右。第三,资金的博弈,我国传统出版社资金不足,总体规模小,条块分割明显,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但许多网络出版企业已上市融资,并有大量风险资金涌入。第四,争夺读者的博弈,网络出版分流了一批传统出版的老读者,培养了一批新读者。第五,渠道的博弈,网络出版具有更大的渠道话语权,特别是对于手机出版和网络数据库出版,新兴的网络出版商占有绝对优势。第六,盈利模式的博弈,IT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业等网络出版商建立了合适的盈利模式,占有技术、渠道和资金优势,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喜好和习惯来制订专门的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而传统出版社只能贱卖内容,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最后是版权的博弈,网络出版不仅经常盗用传统出版社内容资源,且直接联系作者,在版权方面展开博弈,如盛大文学网站,号称拥有300万部网络小说、近万部传统图书的数字版权。中文在线与国内300余家出版机构、逾1 000名知名作家正式签约授权,每年可提供7万~10万种电子图书。中国知网则收录了国内学术期刊7 900多种,全文文献总量达到3 400万篇,核心期刊收录率96%。在与网络出版商博弈的过程中,传统出版社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

三、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

网络技术重构了出版产业链,这就要求传统出版社要积极介入网络出版,实现产业升级。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负责代工的印刷厂—担任物流与发行的经销商—零售商—作者,出版社处于主导地位,盈利模式清晰。而网络出版形成了新产业链,作者—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发行平台)—运营商(中国移动或中国电信的支付系统)—终端商(计算机、电视、手机或电子阅读器),新产业链中,出版社主导地位被打破,传统印刷商的角色被边缘化,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和终端生产商往往主导产业链。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出版社要从产品为中心模式转变为服务为中心模式,提高内容的盈利能力,为用户寻找内容,通过网络出版带动传统出版。

1. 传统出版社把自己的内容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内容优势,延伸产业链。首先,出版社要发挥专业化和特色化功能,如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撰系统”,凤凰传媒集团的“教育培训”数字出版品牌等。同时,搭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销售模式的转型,通过网络提供各类信息与服务功能,包括信息查询、书目检索和链接、新书介绍、网上售书、在线阅读、版权贸易和读者反馈等服务。其次,提高内容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内容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都推出了工具书的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利用网络版百科产品构建了百科搜索平台;有的出版社将纸质书的电子版授权给方正、汉王等电子书平台,将收益进行分成。第三,为加强内容资源的整合能力,传统出版社可以抱团发展。如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牵头,40余家出版单位、民营出版商等共同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数字出版联盟,此联盟旨在在内容和版权两个方面开拓网络出版的有效盈利模式,保护成员单位和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版权贸易。最后,要提供出版增值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包括数据库服务、出版代理服务、定制化内容服务、咨询顾问服务等。

2.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出版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不仅要改造编辑出版流程,且要加强出版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管理。一是利用在线编审、排版系统软件,实现编校一体的自动化流程处理。二是实现印刷和流通的数字化管理,拓展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通过直接下载或按需印刷,消除库存。三是建立网络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历史资源和新增资源的整合优化,将历史文献和出版物按时间、作者、关键词等标记入库,通过网络科学调控资金运行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和营销策略。四是建立新的发行渠道,或建立自己的网上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当当网、淘宝网和卓越网等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建立自己的销售窗口。新的网络化出版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印刷复制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安全维护系统、销售反馈系统、在线支付系统等等。

3. 传统出版企业要加强行业内和行业外企业的优化组合或者并购重组,完善产业链,实现传统内容资源一次生产、多次售卖、多重增值。首先,传统出版企业要加强行业内的重组,整合资源,甚至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建立出版集团,创造条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学会与狼共舞,与投资商、技术开发商、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等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双赢,一些出版社通过收购网络公司部分股权,或者通过内容资源换取股权,加强版权贸易。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盛大文学“全媒体出版”战略合作,是国内传统少儿出版社首次与网络数字媒体联姻,双方旨在共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线上和线下的繁荣。

4. 探索传统出版社的网络出版的盈利模式。传统出版社面临网络出版的最大难点是缺乏盈利模式,许多出版社的网络出版只是停留在销售纸质图书的阶段。在数字时代,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多种多样,如网络电子商务模式、免费内容加在线广告模式、手机和阅读器的订阅模式、按需印刷模式、数据库的付费下载模式、在线教育模式、自我出版的代理服务模式、开放存取模式等等,[6]关键是传统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内容资源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如商务印书馆的在线工具书模式,开发了工具书在线、按需印刷网、《东方杂志》数据库、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出版产品;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在线教育增值服务和远程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内容包括数字教案、课程网站、多媒体实验和在线考试等,可通过网络实现布置作业、学习交流和考试测评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书出版网: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http://www.bkpcn. com/web/ ArticleList.aspx?cateid=A07.

[2] 杨贵山.国际出版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8.

[3]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EB/OL].http://www.chinaxwcb.com/2012-07/26/content_247895.htm.

[4] 张贺.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字阅读增幅超17%[N].人民日报,2012-04-12.

[5] 匡文波.电子与网络出版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

[6] 肖叶飞,王业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与产业链重构[J].编辑之友,2011(7):69.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