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辅出版在出版业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大多数出版社和书店的生存依赖教辅。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加之教辅出版的原有顽疾,教辅出版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问题。本文将探讨教辅出版如何利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以期促进教辅出版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辅出版 数字出版 转型 升级
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指出,针对群众关心的教辅图书市场混乱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将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下决心在2011年内解决这一问题。8月18日,总署印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对不符合质量规定和标准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责令停止出版发行、全部召回销毁,并对有关单位给予警告处理,对问题严重的给予限期停业整顿处理或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总署重拳出击,大力整顿教辅教材市场,有利于教辅出版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教辅出版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辅出版要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机遇,进行转型升级而如何利用数字出版直接决定着教辅出版能否转型升级成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文化的传承逐渐由纸质版走向了数字化。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且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推动现代出版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总值,达到795 亿元,是2006年的3.7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55%,高于其他行业的增长率。据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显示: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5.9亿元到201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了数十倍,发展突飞猛进,数字出版已成为整个出版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教辅出版一直在我国出版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近600家出版机构中,约有90%的出版社涉足教辅出版领域,并主要依靠教辅的出版发行生存和发展。在全国3万多家书店中,目前有近80%的书店经营教辅图书,并依靠教辅而生存。全国多数新华书店的发行与经营利润来自于教材与教辅发行。
教辅出版的优势在于长期发展和积累的大量教辅内容及各方面众多内容的整合,数字出版则大大增加了教辅内容发布的方式和渠道。由于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教辅出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面临读者资源和作者资源流失等问题,加之教辅出版原有的诸多顽疾,如教辅出版门槛低、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等,整个教辅出版行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教辅出版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出版的优势进行转型升级。
一、利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整合教辅出版资源
我国教辅出版门槛低、鱼龙混杂的局面长期存在,教辅出版市场混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从前期的投资到后期平台的维护,数字出版产业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以只有实力雄厚的出版企业或集团,才有能力涉足数字出版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教辅出版的准入门槛,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教辅出版混乱的问题。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许多中小型教辅出版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局限,无力与大型出版企业或集团抗衡,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最终只能破产或被兼并。这样,教辅出版的优质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并逐渐向实力雄厚的企业或集团集中,教辅出版最终将走上集团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已批复成立多种类型的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产业基地,正在形成集群式的发展局面,各种出版资源正在进一步整合中。现已有的9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构建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区域发展的初步格局,这些都为教辅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通过发展数字出版,加大教辅品牌建设力度,提高教辅出版质量
教辅出版长期在出版业占据较大比重,但总体来看,教辅出版行业的产品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辅产品在市场上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其中成熟品牌较少,缺乏一批有影响力、长销不衰的品牌。
因此,教辅出版要利用发展数字出版的有利条件,继续完善发展原有品牌,同时倾力打造教辅教材的新品牌,利用数字出版提供的产品新形态、新平台,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打造教辅教材的优质品牌,提高教辅出版物的质量,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教辅出版单位要强化品牌意识,有计划地做好品牌的设计、制作、宣传、推广和运营等相关工作,力争形成包括相关品牌衍生产品及服务品牌在内的有影响力的品牌群。特别是利用众多的新型数字产品形态,如电子期刊、数字图书(报纸)、网络出版物等,打造优质的数字出版品牌。
三、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积极探索教辅出版新形态
教辅出版产品一直是以纸质版的书籍、报纸、杂志等形态出现的。随着教辅出版市场竞争的加剧,教辅出版单位不得不费尽心力去思考纸质版产品的包装、版式、材质,无形中提高了教辅产品的成本。加上产品的运输、存储,还有销售商的退货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纸张成本的大幅提高,教辅出版单位的生存日益艰难。而教辅产品一旦出现滞销,又使得大量资源遭到浪费。
数字出版的产品是电子出版物,形态多样,制造成本不会随着产品内容的增加而增加,运输、存储都较为简单。数字出版还使得按需出版成为可能,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成本,因此,教辅出版单位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积极探索教辅出版的新形态,如网站、电子书包、点读机、视频学习机等,特别是要利用好手机终端。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公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上半年网民增量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手机出版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形态。此外,教辅出版单位还要完善自身的网站,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和使用。
四、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许多教辅出版单位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管理不规范、人才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单位的编辑不仅要做好原有的基础编辑校对工作,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相关技术,此外还要了解数字出版的运营、销售、发行模式等相关内容,既要具备信息技术,也要具备专业出版知识,还要掌握技术研发能力。因此,数字出版编辑是一种可以将“纸介质”编辑策划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发展数(下转第30页)(上接第27页)字出版,教辅出版单位急需大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辅出版单位须加大改革力度,在机制、政策和激励制度上勇于改革和创新。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既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还要加强对原有编辑、发行人员的专业培训,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教辅出版单位还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根据实践要求,有针对性地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共识。尽管数字出版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面临的困难也很大,但教辅出版单位要实现转型升级,须迎难而上,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最终推进整个教辅出版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8-01.
[2]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出版,2010(11).
[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值突破千亿[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3).
(作者单位:语文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