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电视传媒娱乐与谈话的共谋

2012-12-31 00:00:00徐世忠
经济师 2012年10期


  摘要:文章对电视台夜间脱口秀节目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节目实体部分与节目包装体系,并对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指向作了分析。
  关键词:电视传媒 夜间脱口秀节目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28-02
  “脱口秀”这一节目类型最早出现在美国,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而在我国内地,脱口秀节目也被大家所熟悉,并渐渐接受。这些节目基本上是在借鉴美国流行的夜间脱口秀节目《Tonight Show》等类似节目的基础上,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的一种新型节目形态,主持人的“脱口成章”和“秀”为节目最大看点。观众的钟爱成了节目制胜的法宝,在博得观众一笑的同时,也释放和宣泄了个人情绪,因此娱乐风潮大行其道,有增无减。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东方夜谭》、《今晚》等首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脱口秀节目已经相继退出,这也反映出了以纯粹搞笑幽默为主的娱乐脱口秀节目的生存空间过于狭窄,要想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不断扩展新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如何将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以及边缘的政治新闻脱口秀出来。其实有这样一个公式,那就是:脱口秀+泛新闻+夜间黄金档=夜间脱口秀节目。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所说的电视谈话节目专指带有新闻评论性质的节目,“脱口秀”的引进让传统的谈话节目走出了僵死尴尬的瓶颈。脱口秀节目的盛行与泛娱乐化思潮的涌动,促生了娱乐脱口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谈话节目。
  此类节目没有拘谨的板块设置,随着主持人的临场引导让谈话步步深入,一本正经的对话变成了随机应变式的情感交流,主持人的连篇妙语和嘉宾的亲和本色流露更成为节目的卖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本身的娱乐属性。总之节目的核保持了谈话节目的形态,节目的壳则完全按照搞笑作乐的方式进行编排,呈现出鲜明的喜剧姿态。后期再对节目进行全方位的娱乐化包装,使娱乐色彩最鲜明地得以展现。这类节目形态针对夜间受众群体相对集中的特点,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态,一出现就占领了夜间黄金档的一块田地,区别于当下电视剧“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成为夜间时段的一道风景线。
  一、节目实体部分
  1.节目定位的平等真实。大众传播讲求传者与受者之间在情感交流、观点表达上要保持一种平和对等的状态。这里不得不提到早前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把它放到娱乐脱口秀有些牵强,但节目本身的情感纪实和平等交流成为了脱口秀的雏形,为其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标杆,至少节目在定位主持人、嘉宾、评论员包括现场观众的关系上,实现了一律平等,不会因权势地位的悬殊而高高在上或者有所偏袒,一旦坐在演播室,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用心用真诚去交流。同时也摒弃以往谈话节目在场人员正襟危坐的姿态,大家都有较大的自由度,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2.话题选择的生活趣味性。定位于娱乐,其选题就相对轻松活泼;又是在夜间时段播出,所以话题的选择一定要让观众从中得到消遣和愉悦,而不是艰深难懂的哲理思辨。具体来讲,这种节目没有固定的所指话题,更不像新闻评论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娱乐脱口秀是散点式、随意性较强的现场交流,主持人选择嘉宾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或者新鲜的逸闻趣事,用谈笑逗乐的话语一一揭秘,即便话题一针见血,也要用笑声化解这种沉重和尴尬。这样节目的节奏有了起伏涨落,紧张中不乏诙谐,闲散中尽是乐趣,无形中增加了节目的看点。如早期刘仪伟主持的《东方夜谭》,把最新的和老百姓切实相关的新闻进行了善意的调侃加工,用纯娱乐的方式娓娓道来,新鲜独到,不承载太多责任就是纯粹地放松,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3.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语言艺术。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不同的节目类型中占有的位置不同。在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主持人的位置逐渐从主要位置的决断者向次要位置的倾听者转变。《实话实说》的崔永元成为节目不可替代的标志,他的亲切平和成就了节目的本真。所以从很大程度来说,谈话节目的好坏就在于它的真实与否,观众想看到真实的人和事的表白,听到能说到自己心坎上的话,而不是华丽外表下的虚张声势。到了《今晚》、《波士堂》等节目,主持人已经转向了一个倾听者,聆听嘉宾的智慧和观众的倾诉。当然他不只是听者,还承接着整场节目的衔接,通过提问和插话等方式适时地推进和拓展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并穿插一些激发嘉宾和观众的逗趣的话语,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另外,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在脱口秀节目中显得十分重要。娱乐型的节目需要主持人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运用大胆不失尺度、夸张不失风度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赋予节目喜剧色彩和搞笑气氛,大到调侃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由此散发出主持人应有的个人魅力,和娱乐节目的宗旨相得益彰。比如《实话实说》的语言平易近人,就做到了平民化的拉家常;《今晚》的语言巧妙地不露痕迹,尽显机智和幽默;《东方夜谭》的语言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观点,可谓独家爆料的新鲜视点。《康熙来了》的语言则更为直露,于爆笑中感受无稽之谈。总之,娱乐脱口秀的主持人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4.节目内外互动的话场效应。一个好的娱乐脱口秀节目不仅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的互动,还要有在场和场外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种信息的交互传达和交流,让谈话内容和情感随着这种互动的话场不断深入,以满足现场观众的疑问和认同,达到情感上的共识;另外,夜间节目的收视群体相对集中,通过场外观众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也最大程度地加强了话场范围。《东方夜谭》、《今晚》等都不是主持人的独角戏,都请了不同的明星或者学者做客现场,《康熙来了》、《波士堂》都加入了类似评论员的角色,可以对嘉宾进行发问,代表了观众的思维和心声;《今晚》为了进一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还设置场外短信的参与环节,主持人从中选取有趣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这样,谈话已经不只是主持人和嘉宾的一唱一和,不只是嘉宾人生阅历的单纯展示,而真正形成了一个多种信息交汇的“场”,达到了开放式的人际交流的互动。
  5.传播效果的人本理念。脱口秀是一种现场的系统传播,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娱乐元素之外,深层次则要渗透出一种人本理念和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访谈人物要真正体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和博大智慧,谈论新闻事件时要有深刻中肯的评价,犀利中不乏趣味性,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后进行思考或得到启发。这样才是谈话类节目的最终目的,通过人情世故的交流透露人性的价值观念,达到人文精神的观照。
  6.妙笔生花的背景音乐。娱乐脱口秀节目中的背景音乐一定要呈现明快、热闹、即兴的特点,甚至是乐队突发奇想的原生态创作,以此来生动形象地烘托或调节节目的现场气氛。其实,乐队也用弹奏的音符参与了谈话现场,用不同的音响和变调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他们的现场灵活性较强,乐队根据嘉宾的个性特征弹奏不同风格的乐曲;在话题衔接处适时恰当地插入演奏;于感人处奏一曲潺潺细流触摸观众的心灵,引起共鸣;根据谈话中引起的高潮或者冲突进行变奏,来加强话场紧张热烈的气氛。总之乐队的演奏也是脱口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乐曲的抑扬顿挫、张弛有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节奏和观众的情绪。
  二、节目包装体系
  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包装要求凸现另类思维。总体创意要新颖,思维动感跳跃,符合受众心态。这里面包括演播室本身的设计,重点在于后期编辑艺术,比如加入和节目匹配的符号来强化观众对节目本身的印象,加入额外的音效,使画面及画面之外的元素都更加丰富;片花及节目标识最好做到过目不忘,表现出在这一领域的独树一帜。
  三、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指向
  电视谈话类节目尤其是新兴的夜间娱乐脱口秀能够迅速占领晚间黄金时段,并得到广大群体的密切关注,这肯定和节目本身的结构表达要素有关;另外,它还有区别于其它节目的明显优势。
  脱口秀最突出的就是即兴的交流,个性化的观点能够直接和现场嘉宾、观众进行碰撞,语言的互动达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效果,同时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要求一致性,但其独立的思考过程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或许从嘉宾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与之相呼应的观点,从而完成自我心灵的价值判断。
  另外,泛娱乐化倾向的脱口秀,尤其专门针对夜间的收视群体制作的节目,它们大多在细节上设置很多的小故事,风趣幽默的情节激发了观众对尚未“揭秘”故事的无限联想,抓住观众的视线,也增加了观众的兴趣点。
  如今,夜间娱乐脱口秀节目的收视率频频上升,之后就会导致大量的“同质化”现象,这是让人无奈又不可避免的怪圈。很多节目开始跟风,刻意注重节目的外在包装而忽略在节目本身形态上下功夫,过分追求节目娱乐化的形式而忽略了谈话节目传播的本质,粗制滥造的克隆模仿和恶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节目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脱口秀节目兴起势头很猛的情形下,首先就要在节目策划阶段,最基本的要把握好节目定位,在契合本土观众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制作观众所想所求的节目,密切关注观众的兴趣点,让节目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不能为娱乐而娱乐,这样才能保证节目水准和收视率,这也是脱口秀节目今后探索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马亮.中国电视栏目创意产业化模式探究——以《波士堂》、《上班这点事》栏目为例.视听纵横,2008(8)
  (责编: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