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2012-12-31 00:00:00林国连
经济师 2012年10期


  摘要:文章以2010年台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按户籍状况分类对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行大致的分析,进而比较了各户籍状况下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同时提出了缩短区域差距、提高各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台州 人口受教育水平 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15-02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概念及度量指标
  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它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产技能等。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口的社会属性。它与人口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在当代,衡量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世界各国主要根据人口受教育水平(包括识字率、文盲率、接受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等),同时也可以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如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等。在国际范围内,以上指标均为可比性指标,也是衡量各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指标。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各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为人口文化素质不仅决定着人口主体时间的范围和程度,还标志着人口主体改造客体的成功率。人口文化素质一方面受历史的、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类自身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比较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人口户籍状况不同而造成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平衡各县(市、区)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缩短各区域间的差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口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采取该指标体系对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户籍差异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做了大致比较和分析。
  二、从户籍状况看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台州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在不同的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据2010年台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台州市共有户籍人口576.98万人,其中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正规教育的有492.58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0.66%,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有47.14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70%。
  1.户籍人口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收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假设儿童6周岁入学,完成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研究生等教育,至29周岁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完成终身正规学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台州市6~29岁人口共170.84万人,受过小学及以上正规教育的有169.31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比重达到99.10%。
  从各县(市、区)情况看,各区域间6~29岁户籍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差异不大,比重最高的玉环县和最低的天台、仙居县仅相差0.64个百分点。但是在未入学的户籍人口中,年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6-7岁年龄段之间。从8岁开始,未入学人口比例就明显减少。在台州市6-29岁之间未上过学的1.5万户籍人口中,6-7岁年龄段的占了66.2%,8-29岁年龄段人口占33.8%。
  2.高等学历户籍人口分布集中。台州市6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543.31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共有38.47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7.08%。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20~24周岁年龄段之间,其次是25~29周岁,其占所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重分达到33.37%和24.05%。
  由有关资料可以看出,椒江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户籍人口比例达到12.0%,远远高出台州市平均水平,也远远高出其他各县(市、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
  3.文盲人口比例受历史原因影响较大。人口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台州市1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485.89万人,其中不识字人数有47.14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70%;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60.81万人,其中不识字人数有26.18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43.06%。
  4.教育资源的投入差异较大。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2010年台州市教育经费支出51.56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23.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离国家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4%的目标相差甚远。
  从各县(市、区)来看,天台县的教育投入不管是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都在全市范围内位列第一,远远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也是台州市唯一一个达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目标的县。
  三、影响各县(市、区)户籍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原因
  1.学龄儿童能否按时入学受父母从业影响较大。在台州市复杂的就业环境以及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龄儿童未能及时入学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三门县是台州市的劳务输出大县,学龄儿童跟随父母外出务工,但是户口还在原籍。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孩子在外地接受义务教育,因为学龄儿童不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往往需要支付相当大的一笔择校费。但是回原籍上学又面临两地分居、无人照顾的局面,所以往往会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
  2.高等院校数量少且分布集中。根据2010年台州市教育局发布的教育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0年台州市共有高等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共计29749人,专任教师共计1645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有近千人,占了台州市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这5所高校校区分布相对较集中,生源和教师主要分布在椒江、临海两地。我们知道,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户籍的迁入,大部分学生会将自己的户籍迁入学校所在地,这是椒江区高等教育户籍人口比例较高的主要因素。
  3.教育投入差距较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目标,国家从1993年提到了现在,而台州市的教育投入却离这一目标相差甚远。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县(市、区)一直以来不够重视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例如路桥、玉环和温岭等地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4.台州市驻地搬迁。1995年台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示从临海搬至椒江,除政府机构搬迁外,还有大多数台州市级企事业单位先后迁往椒江。应该说,搬迁的人中大部分为高等以上学历者。台州市驻地搬至椒江后,由于总部经济的效应,吸引了各大产业总部和高新产业集聚椒江,由此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就业人才,拉大了椒江与其他县(市、区)之间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的差距。
  5.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由于历史原因,台州市在解放前教育事业落后,经济又不发达,台州人口文盲率一直较高,而玉环县尤为突出。玉环是我国14个海岛县之一,全县由55个岛屿组成,各岛屿之间交通不便,大多数居民以渔业为生,这也导致了岛上居民的文化教育落后于其他内陆地区。
  台州市9个县(市、区)中,两个年龄段人口文盲人口比例均最低是天台县,天台县位于台州市西北部,境内天台山脉和大雷山脉形成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山地面积占县总面积的82.3%。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天台县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附近地区的学校迁入,而且当时的政策规定,在校学生可以免于壮丁选拔,所以青少年大量的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老龄人口中天台县的文盲率是台州市最低的原因。
  四、对策及建议
  综合前述要缩短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户籍不同造成的受教育程度差距,提高教育不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推动各个县(市、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合理。从全市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台州市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便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台州市基础教育财政长期面临经费总量不足,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配置严重不均衡,在政府和受教育者间、城乡居民间、各级政府间负担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可持续、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不均衡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合理,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这方面工作做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作长期、绩效不明显的基础工作,虽不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一件有益的重要工作。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普通高中是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而台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只占48.6%,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求学要求。当然,在客观上,不可能每个初中毕业生都会选择读高中升大学,有一部分人提前进入职业技能教育是必然的。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2010年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即使加上职业高中、技校、普通中专等,也还有一部分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书读。而且各县(市、区)之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例相差较大,初升高比例最高的天台县和比例最低的仙居县相差了12.4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情况来发展普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规模,尽量延长每个学生的受教育年限,缩短大专以下学历人口差距。
  3.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高等教育建设。台州市高等院校数量少且分布集中,造成了台州市高等教育人才分布集中,市政府所在地远远高于其他县(市、区)。尽管台州市每年考取高校的学生数量不少,由于这些高校大都设在外地,他们毕业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台州籍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外地工作;目前就浙江省内而言,经济较发达、高校分布较多的例如杭州、宁波等地又利用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地吸引高素质人才为他们服务,加剧人才竞争趋势。因此,各地除了继续创造较好条件,通过人才市场途径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返)原籍工作之外,一定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另外,只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状态,才能提高适龄青年的大学生比重。
  4.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经济转型的今天,知识、科技、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不断推进终身教育。建设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数字化学习网络,为台州市民尤其青壮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促进台州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观民.1982-2000年中国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空间变化研究.人文地理,2005(2)
  2.凌日平,田艳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省际差异与经济影响相关分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
  3.李振,周春山.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西北人口,2003(2)
  (责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