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山西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拓宽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建议,即积极主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品牌兴农战略建设,培育和打造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名牌;积极引导和扶持山西省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尽快推广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产品,有效提升其附加值等途径;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山西省农业发展,促进山西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关键词:山西 农民增收 挑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08-02
当前,受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问题迅速凸显,国内供需失衡矛盾骤然激化,这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山西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也不能置身事外,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尤其是我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更是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于此密切相关的我省农民收入增长也出现难度加大的趋势。如何有效应对上述内外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迎难而上,化“危”为机,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民收入翻番的核心目标任务创造条件,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山西省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和我们山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我省农业持续稳步增长,我省农民克服种种困难,虽有起伏,但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调查年报资料显示,去年(2011年)我省粮棉油获得大丰收,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等稳步增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达到5601.40元,比上年增加865.15元,较上年增长18.27%,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迈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坚实的一步。但如将我省与同属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相比较,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仍居六省之末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民纯收入排序中,我省排在第22位,位居全国之后列。可谓娘子关内增速尚可喜,与娘子关外一比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我省农民增收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面对我省农民收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差距,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当前国际经济仍处于衰退低迷、国内经济运行周期波动、自然气候变化等复杂多变因素的深刻影响,我省农民收入要在去年这样较高起点、高基数上持续较快稳定增长,难度确有加大的趋势。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的价格开始出现下跌或波动,由此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我省以阳曲县红枣为产业基地的“汉波食品”出口订单减少,直接影响到一大批枣农和枣加工企业农民工的收入。我省一些农副产品运往南方的出口企业,也由于出口订单大幅锐减,直接导致我省农副产品销路受阻,价格下跌,农民就业和收入面临双重困难。
其次,自然气候条件的多变性、复杂性、不可控性,会影响到我省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刚性制约。我省一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坡地占到可耕地的一大半;再加上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高温、少雨、风沙、干旱自然灾害频发,病虫害不可预测。加之,这些年来我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陈旧残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严重滞后,抵御突发性自然风险的能力有限,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我省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再次,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农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越来越起伏不定,市场风险难以驾驭。如前些年我省晋城地区山楂大丰收,价格反而掉;山楂欠收,价格却上涨,山楂果农种多了赔钱,种少了又赚不到大钱,叫苦不迭!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生物能源的发展,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还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愈加关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可是,生产有机食品就要投巨额资金,改良被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投资、技术、转型生产风险也难以预测。还有,随着农产品价格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需求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农民增收构成了新的挑战。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从目前来看,通胀预期依然强烈,通缩风险同时存在,对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难以预料,也为我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增加了变数。
二、促进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建议
当前,鉴于上述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从我省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积极主动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此乃促进我省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治本之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其中有37%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农业劳动生产技能低下,还没有很好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素质堪忧!这种状况,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离不开较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舒尔茨指出,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者的收入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一般而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的年限正相关。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在相同时间内劳动生产率高,其收入自然也就高。务农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有很大关系。
建议我省有关部门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务农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建立由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大协作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同时,大力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农业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为农民增收提供系统长效的人力资本支持。
(二)加快品牌兴农战略建设,培育和打造我省特色农产品名牌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独特的名优农副产品。如吕梁山的红枣和核桃,太行山的小米,运城、临汾的苹果,大同雁北的小杂粮,洪洞的红薯,清徐的龙眼葡萄,岚县的土豆等等,咱山西的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曾长在深山人未识。长期以来,受制于家庭承包小块土地的局限,可谓有产品无品牌,抱着金碗讨饭吃。
品牌是无形的宝贵资产,品牌是拓展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品牌是提升我省名特优农产品高附加值的法宝,品牌展示山西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重点培育和打造我省农业品牌,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我省农业品牌现状来看,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状态,品牌意识缺乏已成为我省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软肋。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农产品偏少,品牌结构不合理,都在严重影响着我省农产品的市场价位和销路。因此,加快实施我省农业品牌战略已刻不容缓。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我省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品牌创建活动的引导和支持,鼓励我省现有的强势品牌企业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加强技术创新,以品牌为纽带实施资产重组,生产要素聚集和品牌整合提升。着力抓好我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梳理农业标准,大力推行产地标准管理、条形码制度等。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农业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我省农业品牌产品的认知度,扩大我省农业品牌产品的国内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从而大幅度有效增加我省广大农民的收入。
(三)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引导我省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开拓我省农民广阔的增收途径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是农民群众创造的农村改革的产物。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农业产业化将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了起来,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就业和致富增收。近些年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当前,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似应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带动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育我省一批辐射面积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打交道,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并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联结千万农户,持续稳定地带动我省农民就业增收。
具体而言,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在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应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例如,我省岚县围绕“三晋种薯第一县”的目标,建成了“康农薯业有限公司”马铃薯脱毒基地。去年,在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种植马铃薯15万亩,亩均收入5000多元,大大加速了全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其次,要支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再次,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发展产地农产品初级加工。还有,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通过建立与完善我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积极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为我省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应尽快在我省出台推广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优惠政策;抢占发展有机食品的先机,提升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我省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近年来,“爆炸西瓜”、“绝育黄瓜”、“激素韭菜”等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频频曝光,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人们更多地关注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选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尤其是有机食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首选。而目前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却是凤毛麟角,供不应求。这就为生产有机食品提供了前所未有大发展的机遇。
有机食品来源于有机农业。由于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回归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既有利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生产出健康的有机农产品,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而目前由于有机食品的天然优势,与同类食品相比,价格自然不菲,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条绝佳渠道。因此,许多农业专家认为,有机食品生产是一个前途光明的产业,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将会大显身手。
建议我省应以较为超前的战略眼光,抢抓发展有机食品的大好机遇,尽快出台优惠政策,由农科研究院所牵头,密切结合我省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村乡镇农技站密切联手,同心协力;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及其农业企业因地制宜建立有机食品示范基地,进而推动全省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有机农业,大量生产有机农产品,提高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我省有机食品的广阔市场,为我省农民持续快速稳步增收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静.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4)
2.赵满华.现阶段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分析[J].理论探索,2012(2)
3.中国经济导报[N].2012.3.29
4.中国产经新闻[N].2008.7.3
(责编: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