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业并购分析及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2012-12-31 00:00:00张吉军
经济师 2012年10期


  摘要:金融全球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国跨国银行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单个银行的规模效益毕竟有限,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捷径。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银行规模扩张是国际银行业近10年来的明显趋向。在此大背景下,外资银行将会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银行业,我国银行业也会通过并购的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基于此,对银行跨国并购进行研究就显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银行 跨国并购 金融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82-02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历史变迁
  1.第一次银行并购浪潮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逐步过渡的阶段,银行业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开始了集中趋势。第一次银行并购浪潮的发生就在这一阶段,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2.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对银行的大发展提出了要求。较小的银行难以满足大型企业对融资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银行并购在20世纪50年代又逐步开始活跃起来,1950-1975年间,美国被并购的银行数目达到3641家,被并购的资产金额达到868.6亿美元。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是以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为主,但银行对证券、保险等的渗透已经明显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期,金融自由化逐步兴起,各国对金融监管的政策趋向放松,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被经营良好的大银行并购,银行并购的浪潮到80年代时达到高潮。随着并购活动趋向深入,各国银行业的业务日趋综合化,同时业务范围日趋扩大。
  3.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的发展。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前四次并购浪潮。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银行业的并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实际上可以算作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从1991年开始,到1998年达到高潮,随后势头虽然有所下滑,但是层出不群的银行并购活动显示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在短期内难以结束。
  4.从2003年年中开始,国际银行业并购重新升温。美国的银行并购,如美洲银行收购Fleet公司;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第一银行;美国国民城市银行收购Provident金融集团公司辛辛那提分公司等。欧盟地区的银行并购,如法国信托银行与储蓄银行合并成为法国第三大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收购法国里昂信贷银行;英国芭克莱、莱斯、汇丰与尤尼斯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建立机构处理支票业务等。银行并购重新升温的原因在于,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银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银行希冀通过并购来达到优势互补、节约成本、扩大客户及拓展市场的目的。
  二、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1.从银行业本身来看。(1)银行数量过多是银行并购的直接驱动力。在泡沫经济时代,即使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对它的服务还是供不应求,金融机构不需要进行联合就能获得发展。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怎么样呢·以日本为例,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银行并购潮,1990年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为樱花银行,1991年协和与琦玉两行合并为朝日银行,1995年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1997年又有北海道银行与北海道拓殖银行合并。这表明,过去泡沫经济掩盖了许多国家金融机构过多的弊端,而一旦泡沫经济破灭,并购整合也就不可避免。(2)扩大规模,抢占市场,获取竞争优势。并购可以使银行自身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张,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美国所有资产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大银行几乎都是通过收购合并产生的。通过并购,资产2000亿元以上的6家银行控制了全美银行资产的70%,确立了美国作为金融业超级大国的地位。(3)迅速增强资本实力,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通过银行并购,各大银行迅速充实资本,增强处理坏账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御险能力。同时,通过人员、业务等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储备更多资金,防范金融风险。此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使金融市场风险倍增,必然要求银行提高风险资本比例,增加风险准备金,以获得更大的应变能力,这也推动了银行间的兼并联合。
  2.从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来看。(1)公司跨国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极大推动了银行业的并购。目前全球5.3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45万个国外子公司与附属企业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对外直接投资。各国银行为迎合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必然采取多种措施从形式上、规模上、提供服务的品种上满足它们的需求,推动了全球银行业的并购活动。(2)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为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以美国为例,美国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旨在推动国内金融业提高与德、日等国大规模全能银行相抗衡的竞争力,为此联邦货币当局先后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1980年),《银行公平竞争法》(1987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法》(1989年),完全解除了“Q条例”限制。进入90年代,美国金融当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银行业逐步向彻底解除管制迈进,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及设立分行效率法》规定自1997年6月1日起允许银行全方位跨州经营业务。自由化浪潮使各国政府逐渐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默认或鼓励并购。随着具有历史意义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和革新,为银行间合并及混业经营扫清了制度与法律障碍,极大地拓展了银行间的并购空间。(3)美国银行的强劲并购势头给国际银行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促进了国际银行业并购活动范围的扩大。如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银行合并、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直接推动了日本、欧洲等国的银行业的并购节奏。典型的有日本东京与三菱银行的合并、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法国国民银行与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的合并等,都从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广度与深度。(4)规模经济、拓展业务范围和抵御金融风险是银行并购追求的目标。这种观点在北美非常流行,并对北美的银行业并购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规模优势的另一个现实意义就是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众所周知,新的电脑系统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很多银行因此在开发新系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如加拿大皇家银行和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宣布两行计划合并,而合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越来越高的银行信息技术(IT)的投资成本。在一些银行信息技术要求非常高的业务领域。如全球托管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不少中等规模的银行由于其系统已跟不上最新要求,因而不得不关闭或是出售这些业务。与此同时,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却越来越体会到新银行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因此,相信通过合并,不仅能有利于今后新集团对银行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投入,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新集团本身。
  三、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与国际通行金融体制的比较。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与国际通行金融体制的最大不同点是国有商业银行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中央银行除在政策上进行监管外,还在体制上进行管理。国外大多数银行是股份制银行,它的经营以及并购都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出现支付危机后,并不是依据各银行的经济实力,通过市场法则进行自主并购,而是由政府指定银行,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并购的过程缺乏相应的法律程序与应有的监督。
  2.我国现行银行体制的弊端分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全国业务量的80%以上,但各家银行却相互封闭,各自经营。储蓄所网点重置浪费惊人,一条街上各家银行的储蓄所可以相邻为伴,但同城跨行结算却要很费一番周折。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率下降,使国有银行的经营更加困难,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已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严重障碍。
  3.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综合化趋势使世界出现更多的“金融百货公司”,这些全能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将更加全面。在这种竞争面前,任何国家特别是当前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国家必须从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努力创造条件,以顺应这种发展潮流。(1)要实现经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