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风险不但会影响医院的正常经济运行,也损害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阻碍医院的发展,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文章分析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提出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盘活存量资产、科学投资理财、加强预算管理、有效的资产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等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立医院 财务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42-02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民医保政策的推行以及居民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务管理机制,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资产运营、筹资和投资及其制度安排的各个环节,由于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实际财务收益发生差异和经济损失,使医院财务工作客观实际结果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不但会影响医院的正常经济运行,也损害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阻碍医院的发展,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因此,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盘活存量资产、科学投资理财、加强预算管理、有效的资产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一、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目前,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间竞争加上医院被赋予更大的经营自主权,给医院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不少公立医院未能从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人员、增加设备、增加床位的外延扩展转到提高效率的内涵发展上来,再加上医院在经营成本控制、财务风险方面意识淡漠,为了眼前利益,而开始进行规模扩张,大举负债经营。造成医院负债过重,偿债能力堪忧,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鉴于以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公立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1)医疗行业间的竞争,加上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民营医院的不断崛起,对公立医院造成不小的冲击。促使公立医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未能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未能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造成了与医疗保险机构的定额管理等各项规定相违背,使医院增加的医疗超定额费用而无法收回,从而造成资金短缺。(2)随着医改政策及医疗新技术应用推动,老百姓对医疗需求的释放效应不断扩大,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及医院内部资金来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为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吸纳更多的患者,公立医院只能靠负债来完成基本建设、设备及人才引进,大量贷款、盖新大楼、购买先进设备,用高额报酬引进人才,使医院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资产负债率偏高,长期负债问题突出。这种行为失范加剧了无序竞争,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同时,公立医院作为自我创收发展的经济实体来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突破管制手段,不断扩张和提高公立医院的技术含量,拉动了卫生费用的持续攀升。这种负债经营可能使医院造成负债失控,在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资金链断裂。(3)医院在购置医疗专用设备时,缺乏对专用设备的技术、市场、财务进行可行性研究、效益评估,缺乏对设备的先进性、市场容量与前景可行性分析,对设备将来的现金流量也未做预测,导致盲目购置,造成资金浪费或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4)应收账款风险。在第三方支付的前提下,患者面对超低的服务价格容易产生过度需求,医生则会过度供给,再加上医院对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催账意识,甚至错失收账时机,造成未能及时清理的呆账、坏账较多,无法收回的病人医疗应收款欠款所占的比重较大。此外,医疗机构结算方式实行以政府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患者往往免费或者只支付部分医疗服务费用,剩余部分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医疗保险机构为患者支付费用。而医保结算资金却要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才能到达各医疗机构的账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资金周转。(5)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采用按项目收费的形式,由政府进行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诸多政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引发一系列反应。因医疗服务项目繁多,政府部门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医疗收费标准,导致医疗服务定价偏低。在政府财政补贴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以及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限制的情况下,为弥补医疗机构经营上的缺口,促使医院采取“以药补医”、“以药养医”以及扩增新的医疗技术、设备等方式弥补经济上的损失,畸高与畸低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存在。随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步伐的加快,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几乎所有医疗服务项目及药品皆定价,每年进行调整更新,降低药品价格。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并对非基本药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但由于各地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受到投入用途和财政实力的限制,补偿机制不健全,医院通过药品差价补偿的资金缺失,造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很难保证,甚至正常运转都会有困难。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010年2月23日,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安全质量和经济运行监管。同时,强调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要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减少医院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以及更好地发挥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协调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公立医院财务监管预警机制。
公立医院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树立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医院的筹资与投资、正常经营都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投资决策失误、资金使用中监管不力、国家金融政策调控导致筹资成本上升、医改政策调整影响医院医疗设备收费标准、医保政策调整导致医院收益能力下降成本上升等财务风险。因此,要从决策及管理的角度加强防范。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财务、审计、核算各职能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资金运行安全,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特别对重大项目资金运行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坚持预算制度,不搞超支预算。严格按照医保、发改委部门的医疗价格收费,及时掌握动向调整决策,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医院健康持续发展。(2)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医保患者费用的管理,加快医保资金的回收时间。医疗改革是以扩大医疗保险为覆盖面为主要目的,让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使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紧张得到缓解。医院要严格按照政府及医疗保险机构的相关规定,为患者提供规范、科学、严谨的医疗服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医院要能够很好地控制住院医保患者的总费用情况,在确保医保病人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医保结算的费用超支带给医院的损失,并寻求应对策略,实行单病种限价或从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贵重药品的使用、控制高值耗材等材料使用、减少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上入手。针对医保患者费用结算中的风险,医院应加强对医保的管理力度,领会医保精神,应用医保政策,及时上报医疗保险报销所需资料、凭据等,积极与医疗保险机构取得联系,督促医保资金回笼到账,尽可能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并要重点分析医保费用超支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逐步减少扣款费用的数额。(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是医院为达到既定目标,结合医院管理的需要,确定的年度收支预算指标。医院预算管理是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医院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的目标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将医院的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形式加以量化。医院通过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或方案转化为各科室的具体量化指标,并以数量形式全部反应出来,分解落实到各科室。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科室服务量指标、临床科室收入指标、临床科室人员经费指标、人均出院费用控制指标、管理指标等。各科室结合以前年度的收支情况、病种结构、收费项目变化情况、新购设备情况、材料使用情况、病人需求等进行具体的收入和费用目标分解。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杜绝擅自调整支出,完善预算经费审批权限,医院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考核。定期对每个科室的实绩与预算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估,将执行情况与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经济效益挂钩,并做到奖罚分明。区分执行中的可控及不可控因素,对于由责任部门所创造的预算绩效,按节约支出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奖励额度,对于那些由于主观过失所造成的损失,按收入减少、超支额度确定责罚额度。医院要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定期对财务核算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额度进行比较,当预算内事项实际发生数接近或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预警提示,通过预算内事项或超预算事项的预警,分析与判断预警发生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应该发生及如何分配资源或进行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4)医院要科学决策投资与筹资方向。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医改政策及医院的潜在市场资源,做好投资项目科研,确立最适合医院发展的资金使用方向。充分了解医院的各种筹资渠道,如:申请专项补助、医院自身增收节支产生结余、延缓药品及卫生材料应付账款的还款期限、银行贷款、向融资公司融资等多种渠道。(5)加强医院负债融资的管理,公立医院既要利用财政贴息贷款、银行商业贷款、向融资公司融资等等多种融资渠道,来获得财务杠杆的经济效益、提高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又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给医院带来的财务困境。医院融资要理性,首先要看是否需要融资,其次要看融资需要多大的资金量,还款期限的长短,利率的高低,融资能够给医院带来多少效益等,以便让负债融入的资金能更好地带动医院的经济发展。(6)建立负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形成预警机制。适当的负债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动力,能有效缓解医院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状况,但又必须防范负债风险,控制负债规模,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偿还能力和经营分析的重要指标。负债率过高,表明财务风险过大。负债率过低,表明财务融资杠杆利用不够。利用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权益比例等重要指标,建立负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利用这些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定期检测医院的资本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评价与预测债务风险。
伴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各类财务风险。规避医院的财务风险是当今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公立医院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财务运行趋势,敏感应对医院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确保医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斌.浅谈医院财务分析[J].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