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不仅是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具有一流水平校园文化的有效抓手。文章通过对品牌性学生活动构建的制约因子分析,提出了品牌性学生活动构建视域下推进“第一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路径选择,从而打造起一个以“第一课堂”为引导、学生社团为支撑、科技竞赛为平台、精品活动为载体的具有高水平的“第二课堂”体系。
关键词:品牌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88-02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活动逐步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和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与能体现大学生精神面貌并具有先进文化特征的人文性活动逐渐活跃,特别是科技竞赛活动等喜讯不断,电子兴趣小组、机械创新设计小组、机器人兴趣小组、英语学习兴趣小组、数学建模协会等具有一定层次和影响力的学生社团逐步在众多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全国各类竞赛中的出色表现逐步成为了我院学生活动的一道靓丽风景和独特引领。但众多社团特别是具有一定品牌性和具有培育潜力的竞赛型社团,目前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在教师指导支撑、物质保障支撑、竞赛平台支撑和课堂专业支撑等多方面的瓶颈性的制约。特别是在“第一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给活跃的社团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品牌性学生活动构建的意义
1.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定位,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体现。而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呈现出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对于几乎纯粹的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学生真正要把课堂学所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专业能力还缺少课后实践层面的锻炼,和专业相关的学生活动恰恰能够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相对于纯理论的课堂教学又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外活动平台,不仅是提高“第一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补充,更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2.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来自第三批录取线以上和部分第二批录取线以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缺乏对学科知识串接与整合的能力,这就使学到的知识难于形成有机的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整合运用的要求。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能有力地将知识进行整合,学生通过参加和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等,能够学会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及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并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和专业相关的品牌性学生活动并通过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3.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是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的有效抓手。学生社团活动水平高低是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水平直接体现之一,当前由于校园文化底蕴和学生自身水平所限,在相当多一批独立学院中学生活动呈现出的总体特点是数量较多,但层次不高,其最突出的体现是娱乐活动频繁但科技活动难觅。不论是人文性的活动还是科技性活动都存在“跟风上”的现象,不仅严重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更体现不出带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味。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彰显高校特色文化,更是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和层次的有效抓手。
二、当前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的制约因子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社团中,绝大部分处于“四无”状态,即无老师指导、无物质保障支撑、无参赛平台支撑、无课堂教学支持,学生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1.指导教师匮乏。学生社团是开展学生活动的有力载体,以城市学院为例,目前我们全院有学生社团55个,其中学术性较强的社团有10个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电子兴趣小组、机械设计创新小组、机器人兴趣小组和数学建模协会等学生社团有专业老师指导外,其他大多社团主要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由于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们在活动开展方面呈现出了很强的“自娱自乐”性,缺乏系统的指导,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生自灭,平时的活动也不固定。强烈的现实情况与承载着美好梦想、愿望而成立的学生社团之间,由于没有指导老师这一关键的桥梁而形成了很大反差,导致很多学生社团从成立起就开始走上了衰亡之路。学生社团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学生活动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导致学生活动在低水平不断徘徊的重要因素。
2.物质保障条件有限。学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技术、经费和场地支撑。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学生社团包括很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的日常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社员的缴纳,仅有的一点经费连自己日常的活动开展都无法保障,更不可能用现有的一点经费来邀请专业老师来指导。同时对于专业性极强的科技型活动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技术条件,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电子应用兴趣小组、机械设计创新小组等社团的活动目前训练场地基本上是借用系里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经费也极其紧缺。物质保障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开展。
3.竞赛平台有待拓展。目前除一部分和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活动能够在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参加全国相关竞赛之外,大部分社团还处于自娱自乐状态。有些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相关信息缺乏,影响力较强的学生活动得不到一定的开发和挖掘,不能走出校园,只能在校园内活动,竞赛平台亟待拓展。
4.课堂教学支撑不够。课堂教学支撑不够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推动品牌性学生活动构建过程中所起到的助推作用微乎其微。创新性学生活动的构建不仅依赖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融入着相当多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意志毅力、道德境界等,特别是科技型活动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这些都离不开课堂上的培养与开发。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只关心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教学内容完整与否,很少考虑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和灌输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等非智力因素,导致一部分学生只懂理论知识,不懂实际操作。而科技型活动的开展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要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离不开课堂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
目前处于蓬勃发展中的学生活动,特别是和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性社团及其活动开展正在受到来自现实困境的强大制约,他们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牵制,发展潜力很难进一步挖掘出来。
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满足思维敏捷的学生们对课堂教学要求,也不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终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重点应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着重构建起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育。独立学院课堂教学的革新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要加强非智力因素开发与培育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有两个因素,一是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因素,二是以情感为杠杆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把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操作系统与以感情为杠杆的动力系统恰如其分地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1}人文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开发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融人文情怀和道德关怀于课堂之中、融科学思想于课堂之中、融科技能力开发于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强烈求知欲望。比如在理工科知识的讲授中,穿插讲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通过讲述学科知识在具体专业学科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牢固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这些知识传授和兴趣培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构建高层次学生活动的基本要求。
2.教学模式的革新。从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的视域看,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应当从以往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启发思维——知识传授——主动训练——兴趣培养的有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上来。
(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课堂教学今后应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努力探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下,大胆地对专业课科学地进行优化重组与整合,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2}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离不开平时在实训方面的日积月累,特别是像电子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除了对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一定要求外更侧重于学生实际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要培养高层次的学生活动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这是对品牌性学生互动构建的最大支撑和支持。
(2)高度重视互动式教学开展。要培育精品活动离不开课堂方面的“因材施教”,现实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好奇心与创造欲日渐减弱。
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打破这种局限,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辩论或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建构知识。比如采取组际交流、全班讨论的形式,交流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教会学生归纳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归纳不完善的地方,作适当补充说明,完成知识的建构,并进行诊断性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自信心,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以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教师能主动向在英语学习方面确实有很强烈学习兴趣和愿望的学生推荐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知识视野的文章和书籍,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目前学生之所以对英语教学比较满意主要是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开口说话的条件。调查中我们发现,英语课堂基本能够通过像每日话题、课堂演讲、情景对话、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在课堂之余,英语教研室还能积极组织和英语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讲堂”等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相关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重视物质保障和师资队伍建设。精品学生活动的构建离不开相应的场地、经费和专业师资力量的指导。比如要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离不开学术讲座和报告的熏陶,但要邀请一定级别的专家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同时要开展科技类活动更离不开具备相应条件的实验室和师资力量,其中,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较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关键。{3}这要求我们要着力建设一支能适应独立学院实践实训性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他们可以很快地把实践中的新制度和新方法的实施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给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4)构建适应课堂教学的课外活动体系。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依赖于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端正的学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我们应逐步探索适应课堂教学以及和课堂教学相配合、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各类学科竞赛、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学术报告、社会实践、职业规划立项等。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尤其要发挥学习小组和社团的作用,使精品活动的构建有载体、有舞台。
总之,品牌性学生活动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社团的自我提升和训练,更离不开专业师资和课堂教学的指导与支撑。要构建活泼生动又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准的精品活动,从课堂教学对其引导的重要作用来看,目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迫在眉睫。
注释:
{1}孙绍霞.工程类独立学院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索.现代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