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均以班集体为单位组织实施的,作为一个特殊的团队,当前班集体的社会职能削弱、同学集体意识淡薄、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集体荣誉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现象已较为普遍,文章通过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班集体建设中,在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中,促使学生个体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探索,使个体之间在活动中相互分享、体验,从而形成整个团队的共识与目标,为学生自身成人、成长、成才起到最为直接的作用,并为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学风及班级凝聚力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班集体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85-02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阐述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团体心理辅导源为英文的Group Guidance,是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
2.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一个良好的健康融洽的团队,可以使团队的所有成员体验到集体中的安全感、责任感,增强集体凝聚力,会使所有成员的个体动机需求与团队目标一致,使得团体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体行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团给他的教育更多。”群体作为一种内在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感染力远远大于独立的个体。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比个体咨询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辅导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体,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模拟创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提供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3)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等。真诚、和谐、温暖的团体心理气氛有助于个体间建立相互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健康融洽的整体氛围中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分享、体验,在彼此之间相互关爱与帮助中共同克服焦虑、恐惧、烦躁等心理,建立安全感,在这样的和谐团体氛围中可以使个体之间敞开心扉,增进相互了解,在沟通中扬长避短。
3.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动力性、感染力、影响广泛。个体通过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互动促进了信息的彼此传达和自主性的激发,即团体动力的形成,而团体动力的形成对团队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个体之间通过团队动力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来解决自身问题。
(2)多重性、咨询高效、省时省力。团体心理辅导不单单是辅导老师对团队个体成员的帮助过程,更是团队个体彼此之间互助的过程,即团体心理辅导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行多重的帮助。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队成员彼此之间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体验,从而使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
(3)仿真性、形式多样、生动多趣。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过程中模拟了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形式生动有趣,增强了个体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团体活动的积极参与,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咨询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融入班集体建设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面临来自人际交往、就业、自我管理、情感、人生发展及职业选择、学习压力、经济困难、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等心理问题及困惑,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于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网上进行了《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近万名学生进行了相关心理问题的网上投票,有27%的学生表示经常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66%的同学表示偶尔出现,仅有2%的学生表示从未出现过任何心理问题;当出现心理困惑时,26%的学生选择寻求家人帮助,65%的学生选择朋友支持,仅有5%的学生选择寻求心理咨询,更有38%的学生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自己消化,不与任何人交流、沟通;当问及多长时间去一次心理咨询室时,有12%的学生表示一个学期甚至更久才去过一次,更有高达85%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去过心理咨询室。种种调查数据显示,当大学生面对种种心理困惑的时候,学生采取的解决问题方式单一,要么找朋友、家人倾诉,要么压在心里,默默承受,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个体咨询发挥作用不够明显。而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诱导,通过彼此的相互分享与体验,促使个体在团体活动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个体人格的发展。
2.班集体是高校开展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均以班集体为单位来组织实施。因此,一个班集体建设的好坏,不仅能够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影响到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及未来的成功发展,更为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及学校的长远发展与建设。随时教育改革和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班级社会职能淡化、班级集体意识淡薄、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自我意识强于集体意识等现象在班集体建设中已较为普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团给他的教育更多。”因此将班集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既使个体之间在团体活动中相互体验、相互分享、共同成长、学习,改变其原有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又促使了建设良好班风、学风及班集体凝聚力的积极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融入班集体建设的作用
1.创建良好班风、增强班级核心力。一个班集体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是经过一个长期凝练与培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班级整体氛围无形中影响着班集体的建设。积极、健康、和谐、融洽的班集体氛围促使班级个体成员强烈的体验到集体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及满足感,增强班级的核心力建设;而淡漠、缺乏关爱、缺乏相互交流的班集体氛围,则会使学生间情感交流不畅、人际关系淡薄、班级集体意识淡化。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动促进班级个体之间相互的交流、沟通,以此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创建良好的和谐、融洽的班风。
2.便于辅导员(班主任)多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个体成员的相互参与、共同分享与体验,以便促使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在活动中老师能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心理问题,并通过团体活动帮助个体之间相互的交流、沟通,以此帮助他们达到相互宣泄情绪、答疑解惑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进一步促进班集体建设。
3.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大致相同,其身心发展状态也几乎处在同一层次,在遇到相关心理问题及困惑时,也大体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与规律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多重性、咨询高效,在班集体建设中,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既达到了教育辅导的效果,又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效率。
4.促使大学生在团体互动中促进人格成长。班集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班级同学的普遍共性问题,使班级同学之间通过开放式的相互交流、沟通、分享、体验,以此来改变自身的态度及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格成长。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集体建设中应用的注意原则
1.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应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活跃”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的意识形态及情绪,也只有让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才能打破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被动接受知识的固有课堂情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活动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增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实效性。
2.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应模拟真实社会情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具有导向目标和主题内容的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主题与内容越能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越能真实的反映他们当前学习、生活中所关注的问题,学生反应的就会越积极,团体辅导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应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以便引起学生的共鸣;且要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具体问题呈现出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有相应的辅助道具,活动形式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专注投入。
3.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应以学生个体的自我健康发展为主要宗旨。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以此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其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激发学生改变潜在意识及挖掘自身潜在能力,以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发展。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辅导老师一定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尤其是特殊群体及后进学生,引导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通过相互分享、体验、学习,引导其客观的自我认知与接纳,并积极探索自我,改变自我认知模式与思维行为方式。
4.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因注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互动。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重要压力来源。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让学生了解、体验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是被他人支持与关注的,以此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与分享,所以必须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在活动设置时,应注重参与讨论的话题是学生范围所能接受的,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之间互动的氛围。
5.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应在平等、和谐、温暖的氛围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过程中,辅导老师应与学生有同感,即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地位平等的关系,要相互接纳、反馈、鼓舞、自我开发,避免出现“老师教学生”的教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老师要放下身份、地位,以真正的自我与学生相处,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感到自由平等、畅所欲言。体现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团体心理辅导老师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
高校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前最后的充电器、加油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更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辅助、促进、推动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让我们用新模式、从心开始,开启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素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2005(10)
2.陆雪芳.班级管理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探索[J].广西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