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资本的二重性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2-12-31 00:00:00李建明胡秋实
经济师 2012年10期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充分利用资本的积极性,又要把资本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低点。对此,要十分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控,使资本沿着一条平稳的轨迹运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资本二重性 宏观调控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28-03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办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年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难题初步“解开”,使我国的发展速度和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我们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原有矛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如何深刻认识资本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资本的概念及其生产
  对于资本的诠释,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已明确阐述:资本是一种自行增值的,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关系的经济范畴。资本一词,最初由英文传入日本,日本借用汉字译“资本”,具有现代涵义,然后传入中国。杜尔哥是资本一词从日常用语到经济术语这一转变的完成者,他将该词定义为“积累起来的流动的价值”。亚当·斯密十分强调资本积累在促进劳动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后由萨伊提出生产三要素说,将资本与劳动、土地并列为生产的三个要素。李嘉图特别明显的将资本与土地区别开来,认为资本是“生产手段”,土地是“土壤的原始的和不可毁灭的力量”。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的实质,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最古老的资本形式,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因为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通过不等价交换和高利盘剥占有奴隶和农奴的剩余商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小商品生产劳动在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尤其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才逐渐产生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种新型剥削关系。资本最初总是采取货币的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产物。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货币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同资本相比,货币的资格要老很多。货币来到世界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而货币转化成资本却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货币变成资本,是因为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并能为他的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用暴力手段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后来成为资本家少数人手中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之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因为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暴力的生产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从它“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既是一个滴着血的肮脏东西,然而它又代表着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的新时代。资本既是一个榨取剩余价值的制度,又是一个不断发生生产方式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化革命的社会肌体。资本既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经济侵略、政治暴力的策动根源,又是一个传递先进生产力、先进经济运行方式和规范法律制度的社会制度。对于资本的这种双重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以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资本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对资本进行分析的时候,既揭露了它的本质,同时又肯定了其现实的合理性。
  (一)资本的积极作用
  1.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迅速结合并产生效能。资本主义制度是在冲破、摧毁封建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农民带着沉重的枷锁进行生产,生产力发展及极其缓慢。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进行了空前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以往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发展速度,靠的是资本的投入。资本家开办工厂企业,首先要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进行工业生产,使各种生产要素迅速结合并发挥出效能,使原来闲置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使原来压抑的劳动力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总之,资本提高了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能够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促进商品市场的形成。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资本的本质是实现增值。要实现增值,必须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是唯一的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中,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剩余价值或者剩余产品,而且同时是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资本家要想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下,就必须依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这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资本积累。资本主义之所以能不断扩大再生产,同资本积累的关系很大。资本和资本积累是扩大企业规模、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为人民带来了痛苦,但是资本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超经济剥削又有所不同,“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资本在加速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国际商品市场的形成。“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依赖所代替。”资本不断超越出发点,克服一切阶段和无止境的致富欲望,使它向世界各个角落挺进。
  3.能够使科学技术水平较快提高。资本无限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促使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并使科学技术成为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资本论》第一卷“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论述中,肯定了资本的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总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得到飞速发展,同资本的作用是密切联系的。
  (二)资本的负面影响
  1.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资本的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为满足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无限欲望,从而使一切资源都为生产剩余价值而服务。首先它使一切资源都成为交易的对象。如上所述,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对自燃资源来说,不啻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把劳动力资源也当成商品来买卖,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残酷的行为。虽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较之以前的社会制度来说是一种进步。但这都是为资本服务的。为了资本的扩张,把大批农民从他们长期生活的土地上赶走,并拆除和烧毁他们的房舍,使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得不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沦为雇佣劳动者。其次,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凭着日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向大自然发动了征服与掠夺的战争,结果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裂并危机化。人类陷入了诸多的困境: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等。这种“生态文明”,已经严重地危及人类文明的根基乃至人类自身的发展。
  2.引起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首先是工人就业和失业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贯彻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资本主义竞争对资产阶级来说,其结果必然是有些企业赚钱,成为大企业、大资本家;另一些企业则亏损,负债加重,甚至会破产倒闭,而这些企业的工人的命运则是失业和贫困。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严重缺陷和消极作用的必然表现。其次,不公平社会现象的矛盾。马克思用劳动价值来剖析生产价格,正是为了揭示在自然历史过程中“剥削是如何产生的”,从而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旗帜鲜明地表示他对社会公平的执着追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从事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双重任务。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划时代的飞跃,也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无法克服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等各种矛盾的激化。
  3.资本已使人性产生异化。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的进步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容易使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资本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力量,反过来支配人,使人拜倒在它的面前,成为他们的奴隶;市场经济使人产生了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被假设为“经济人”。而人性一旦被物化,势必导致利益关系双方在商品交换中,每一方都只在致力于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无视或排斥对方的利益;市场经济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不是大众而是个人,个人获得商品的动机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所以市场经济无论在气质上,还是精神、趣味和爱好上,都过于个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不完整。
  三、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以上分析发展,资本既有积极意义,又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资本,不仅要看到资本的文明作用和普遍趋势,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只有全面了解资本的二重性,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资本的重要作用。
  1.既要发挥资本的“长处”,又要扼制资本的“短处”,使资本在新的社会关系下和谐运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深化了对资本的认识,摒弃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片面化的错误看法和做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高度重视资本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把资本看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但是在重视和利用资本的同时,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资本在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性、掠夺性,另一方面要防止资本在私有制条件下悲剧的重演。如媒体和网络报道的个别地方为了追逐利润而不顾一切的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一方面要制定规章制度约束资本趋利性所带来的破坏行为,另一方面,要对不法行为的制造者进行严惩,使资本在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健康发展。
  2.正确的财富观,倡导勤劳致富,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财富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劳动人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能够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促进劳动人民全面发展的东西都是财富。虽然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源非常稀缺,而优势只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财富的创造只能依靠劳动,财富的主要源泉只能是劳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观的基本点。
  针对目前产生的扭曲的财富观,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观。这种财富观应该是有利于全体劳动人民发展、有利于劳动创造出成果的财富观,应该是鼓励人们勤劳致富的财富观。当前研究财富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能振奋、鼓舞人民劳动致富的财富观,维护、支持一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使用和消费财富。
  3.确认私人资本的剥削性质,并将剥削限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减少经济发展的“震荡”。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性质、属性体现的关系,马克思给予了明确的阐述。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概念中包含着资本家”,“资本实质上就是资本家”,“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论述过。列宁和邓小平同志只是在引进外资问题上谈到了外国的资本问题,也没有论述社会主义内部的资本问题。但实践证明,资本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出现的资本,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根据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一部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制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基础上运行;一部分在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基础上运行。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已经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对物的依附关系,即资本——雇佣关系,劳动力虽然在形式上还是商品,但实质上已不是商品。在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包括国有企业已改制、实际是私有经济占主体的企业中,劳动力仍然是商品,仍体现着资本雇佣关系。公有制基础上运行的资本,虽然它的自然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资本的社会属性变了,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它创造的价值是服务于全体劳动人民的,它要更多地受到社会的调节。投在私营企业上的资本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的剥削收入。私营企业主对雇佣劳动是有剥削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残酷剥削。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不能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建设需要资本的投入,就对资本的消极作用视而不见,甚至放纵,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有的态度。说私营企业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不是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力、繁荣市场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作用,而是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将其剥削的程度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以减少资本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震荡”。任何的片面都会导致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和谐发展。
  4.政府的宏观调控,使社会分配公正、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承认资本和资本要素投入存在的必然性,并不等于说资本要素投入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为了协调国家、企业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为了保证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对不合理的和过高的资本要素投入,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节。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何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是一个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承认资本和资本要素投入存在的必然性,同强调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并行不悖的。我们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鼓励合理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改革正在深入,发展未有穷期。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沿着已经开辟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前进中的问题会迎刃而解,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