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教育市场

2012-12-31 00:00:00琚晋华吉志强
经济师 2012年10期


  摘要:国内关于“教育市场”的态度和认识多种多样,但都否认不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它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市场化对于教育劳动价值的体现、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形成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我国教育市场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考虑,进一步加大教育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力度,扩大教育市场发展的开放边界,为我国教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是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育市场 教育产业 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10-03
  一、关于教育市场的看法
  关于教育市场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靳希斌教授在《关于教育经济学若干热点问题的争鸣》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总结,主要有以下观点:
  1.伴随说。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除了金融、物质、房地产要素进入市场外,人才、劳动力、科技、信息等也都要进入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既然承认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存在,就必然要承认与它们联系紧密,与它们相伴随的教育市场的存在。
  2.范围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市场只在一定意义上、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不应笼统地提教育市场。
  3.供需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社会每个公民除可享受国家统一提供的、起码水平教育平等权利外,同时具有选择接受更高级和更好条件教育的机会,享受这一教育机会,同时必须相应的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教育成本补偿。这就形成了以学校、教师为教育供给方,以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为教育需求方的选择性教育市场。这一教育市场是由社会需求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以及教育有所偿决定的。
  4.沟通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既然是产业,就必然要进入市场,没有教育市场的教育产业是不复存在的。教育市场是教育产业连接社会大生产系统的扣索,是沟通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系统的通道。同时也应看到教育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是有赖于政府干预的有计划市场。认为讨论教育市场的最确实意义在于,我们的社会能否给教育产业和教育消费者双方更多的选择空间。
  5.衍生和拓宽说。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单一的商品市场已经不适应需要,因而衍生出诸如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金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使得市场体系不断拓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然还会带动新的市场出现,诸如文化市场、体育市场。作为产业系统的教育也必然要加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环境,参与市场经济大循环,使得市场经济体系中逐渐拓展出一个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教育生产,即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之间的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
  6.反对说。不赞成这一提法的学者认为,教育是少数需要有特殊价值判断准则(就像军队、法院、医院等)的领域,这样的领域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因为这些领域内的特殊价值判断往往高于经济准则,或者两者之间很难进行间接的价值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既然不存在“知识商品”的买卖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市场”。
  还有的学者认为,文献中均无对“教育市场”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只是假定有个教育市场,因此对“教育市场”能否成立表示怀疑。其理由:第一,教育市场的概念不清楚,因此从根本上就失去了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教育市场的称谓不科学。对市场的科学分类有两个纬度,一是以市场所在的地点、区域或场所命名;二是以市场交换物命名。教育市场显然是选择后者,但教育是一种活动,不是劳动产品不能成为进入市场的交换物。第三,教育市场不具有赖以存在的空间。如果说教育市场是教育作为卖方,那么实现交换的空间在教育外部,即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等。如果在教育内部找市场,那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进行的“知识商品”买卖的场所。这从根本上是违背教育育人的本质的。总之,教育市场不具有作为市场必备的结构要素,所以教育市场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其概念也不存在。
  二、教育市场存在的必然性
  尽管目前国内对“教育市场”的看法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实际上教育市场的存在是必然的。
  1.教育市场是教育劳动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办教育者常常要问“教育为什么常常在价值亏损中进行”·我们反思,得出结论,那是因为奉献了更多的非经济价值。这里就涉及到教育劳动价值实现的两种方式,即“无私奉献”和“社会交换”。
  劳动形成价值,教育劳动形成教育劳动价值。而实现教育劳动价值要通过采取以上两种方式的不同程度的结合,这是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使教育劳动只以“奉献”的方式为全社会服务,不可否认,它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不良后果(如教育劳动在整个社会劳动中价格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学生队伍流失等)。而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不仅教育产品包括主要产品“劳动能力”在内都具有社会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社会可交换性,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为此提供了交换的可能性,因而扩大了教育劳动价值的实现方式。不可避免地,市场经济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市场,它不仅是促成社会交换的必要环境,又是一种保证教育良性运行的必备运行机制。所以教育市场的建立是教育劳动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2.教育市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自觉的必然选择。教育市场并不是社会与生俱来的,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11世纪开始问世的具有世界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由于以人文和古典学科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升迁主要以世袭贵贱为依据,对知识人才需求很低,因而不能形成教育市场。(2)欧洲文艺复兴后,尽管教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大学仍崇尚古典学科,学究气息很浓厚,因而求学需求也很快枯萎,再加上普教基本上由宗教创办,带有强烈的传教色彩和强迫性,因而也无市场可言。(3)教育市场是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发端于英国,当时的工厂学徒制吸引了大批应聘者,大批农民因此成为有技术的工人。(4)由于法国大革命中的专科学校运动吸引了法国大批的新兴有产阶级和19世纪初德国耶拿战争后建立起来的科学与工业教育体系使全社会莘莘学子趋之若骛,教育开始进入产业领域,教育市场开始启动。(5)最后于19世纪后期在美国建立起相关体系,教育产业被注入全新概念,与经济紧密相结合,教育市场迅速勃兴。
  但是,无论是英、法还是美、德,它们的教育产业进程,教育市场的建立都是在外部压力下的被迫行动(如美国南北战争后采取的教育产业进程,就是在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殊死斗争中国家发展的被迫选择),只有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后,才奠定了教育产业、教育市场的理论基础,也促使西方从行动到理论上完成了对教育产业、教育市场的认识过程,实现了从被迫选择到自觉行动的历史转变过程。
  3.教育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系统开放的产物。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开放必然产生对劳动力的新需要,这就迫使作为劳动力要素效率的重要因素的教育系统的开放,这种新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新的要求,即从劳动力市场中派生出专门调节教育系统那一部分属于商品性的生产。因此,教育市场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系统的开放,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的。
  4.教育市场不仅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而且是联系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桥梁。教育市场作为一种条件和机制,它总是在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作出平衡调整,主要通过市场信号来反映供求关系,从而制约着教育系统,使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5.教育市场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关系的丰富。马克思曾说过:“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要达到一定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之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由于人的绝对的差异性,要求其所需求的教育必须是多样的。所以如果不利用教育市场机制的作用,那么将造成不良的后果。不仅对于教育需求者来说,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对于教育供给者来说,教育系统必然单一和效率低下,从而脱离社会经济的运行轨道。
  三、我国教育市场发展的初步实践
  教育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对各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与其相关的教育市场才开始发育。
  1.教育市场首先从非正规的教育培训起步。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的恢复和国家出国留学政策的开放,以及8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得各类高考辅导班、外语培训助考机构蓬勃兴起,自学考试辅导和教材市场日益扩大。同时,以升学为目的的复习辅导市场、以培养儿童及青少年一技之长为目的的技能、兴趣特色学校和家教也纷纷涌现。
  2.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正规学历教育中也出现了教育市场的萌芽。1980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招收部分计划外的自费走读生、委培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办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教育市场向教育主流领域的迈进。
  3.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市场现象在教育领域中的存在已相当普遍。既存在包括师资和生源市场在内的内部市场,也存在由学校和经费市场构成的中介市场,还存在由就业市场构成的外部市场。如1998年以来,高等学校的扩张走出了一条“政府指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投入”的新路子。这实际上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入WTO后,海外教育机构抢滩我国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的教育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个客观的历史现象。它首先在计划和政府覆盖最少的地方涌现。另外,供求矛盾最尖锐的领域往往成为教育市场发育的突破口,而教育市场的发育则又大大缓解了教育供需矛盾。
  四、我国教育市场的现状
  关于我国教育市场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口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在我国从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占一半以上,大专以上仅为2.9%,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8年,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70个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这样,我国各种教育潜力无限。
  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需求急剧扩张。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然而,教育经费依然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上和非经济上的受益,所以,只要有条件允许,个人或家庭总有获得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教育的需求。另外,各企业事业团体、政府机构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3.加入WTO后,海外教育机构抢滩我国教育市场更加激烈。他们不仅通过吸收留学生争取我国生源市场,通过在我国境内办学争取我国办学市场,而且还通过争取高层次人才收割我国教育成果、争取人才市场,通过远程教育来争取我国的文化市场。
  五、发展教育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面对我国教育市场出现的市场缺陷和市场功能失效的问题(如乱收费;教育领域内的权钱交易等),面对我国教育市场的无限商机以及国外对这一市场的垂涎,我们日益感到发展教育市场、开拓教育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具体应从“改革、发展、开放”三方面着手。
  1.改革。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发展教育市场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社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把观念转变到教育市场、教育产业和教育法制这三大方面上。(1)就政府而言: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由学校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教育事业的监控者,削减计划职能,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要改进和完善教育法,充分依法办学,特别要加强教育服务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进入教育服务领域的机构、个人的资质认定制度的研究和制订;同时应建立与教育市场相关的信息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以及相应的监控机制。(2)就学校而言:就是要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不仅在办学体制上应由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办学模式,在人事体制上应打破终身制、采用聘任制,而且在领导体制、财务管理体制等方面也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3)另外,发展教育市场,同时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
  2.发展。发展主要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以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同时政府的政策、法规也要随市场的发展而修补、改进和完善。
  3.开放。加入WTO后的中国教育市场应对等地“打出去”,积极开辟国际教育市场。不仅要利用一些我国特殊的专业(如儒家文化、中医等)来吸引外国留学生,争取国际生源市场;而且要加强教育输出,到国外办学校,争取国际办学市场;吸收、利用海外的人力资源和知识信息资源,扩大人才储备,争取国际人才市场等。
  总之,我国教育市场发育的历史还不长,程度还不高。在当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我国教育市场改革开放的力度,并注意在发展中逐步规范教育市场,从而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关于教育经济学若干热点问题的争鸣[J].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