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富民强县 实现全面小康

2012-12-31 00:00:00冯兴振
群众 2012年7期


  早日实现全面小康,是苏北的重要任务。地处省际边界的沛县,在区位条件不优、交通发展滞后、边界矛盾复杂的情况下,几年时间里实现后发崛起、转型跨越,走在了苏北全面小康的前列。回首奋斗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我们要继续抓好重点环节,加快发展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有效投入,是加快富民强县、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动力。沛县始终把扩大开放、招大引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推动力,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培大育强,为县域经济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是借外力招大引强。成立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城市商贸五个产业招商局,由五位县领导分别任局长,强化领导带头招商、带领招商。共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开展各类投资推介活动80余场,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500余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二是集内力培大育强。实施“5516”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突出培育产值超百亿的企业5家、超50亿的5家、超20亿的16家。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徐州7家百亿元企业之一。江苏大屯煤炭贸易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67.85亿元,徐州东方运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61.67亿元,徐州11家50亿元服务业企业沛县占2家。三是聚合力做强园区。坚持举全县之力建设开发区,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和特色园区建设。区内落户企业达219家,被评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特色园区。四是强责任建大项目。实行“五个一”工作法,对每个项目设立一个序时目标、明确一名包挂领导、配置一班人马、建立一套考核奖惩办法、坚持每周一调度。累计落地5000万元以上项目350余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1.7亿元。
  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园区经济,是加快富民强县、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支撑。特色是县域发展的生命,产业是县域经济的筋骨。沛县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快速跃升的关键支撑。一是“一区五园”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坚持抓住一个龙头、延伸一个链条、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了县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冶金铸造产业园、粮棉加工产业园、中西乐器产业园、纺织塑编产业园“一区五园”工业格局,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60%。建成中国新型铝材产业基地,被授予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园称号。二是“一区九园”现代农业迅猛发展。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发展农业,形成了沛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个万亩设施农业观光园、3个万亩种养示范园、4个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区九园”格局。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肉鸭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被授予“中国肉鸭之乡”称号。三是“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业竞相突破。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计划,汉城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微山湖西千岛湿地被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千岛湿地景区、湖西文化园、国际生态旅游城等即将建成开放。沛县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统筹城乡发肤、破解三农难题,是加快富民强县、灾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为了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沛县按照“五化”思路,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一是坚持产业园区化,特色同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把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推动农业由一产向“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设施农业面积达46万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聚总投资63亿元的龙头企业85家,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二是坚持居住社区化,新型社区成为农民幸福生活新家园。在加快做大沛城龙头的同时,着力培育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推进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投入380多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67项,城区人口达35万人,镇区人口超过2万人的镇达10个,城镇化率提升13.7个百分点。三是坚持环境生态化,绿色发展成为美好城乡建设新航标。实施生态沛城、沿微山湖百里生态旅游走廊、沿大沙河百里绿色农业走廊“一城两廊”生态体系建设。被评为中国绿色环保百强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等。四是坚持管理科学化,民主和谐成为现代农村居民新追求。创新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坚持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建立提议、议事、决策、执行和监督五项制度,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五是坚持岗位职业化,创新创业成为推动农村发展新动力。通过对农民进行产业分工、分类培训、政策扶持,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产业工人、新型商人转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28家,90%以上农民拥有了发家致富的一技之长,18万农民转为市民。
  持续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是加快富民强县、实现全面小康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沛县始终大力实施增收富民、保障安民、文化强民工程,累计投入90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220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2%。一是实施增收富民工程,城乡居民经济更加宽裕。坚持发展富民产业,强化扶持推动全民创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4200多家,个体工商户3万余户,特色专业村320个,种养大户6800余个,农村经纪人3360余名,50万农民加入主导产业链条,年人均收益在1万元以上。二是实施保障安民工程,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安康。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筹资1000余万元,对贫困学生、孤儿、残疾人等困难弱势人群进行救助,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投入3亿元用于城乡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解决了2200多户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充实。实施百部电影送千村、百场戏曲送农民、百台晚会联城乡、百册图书藏农家、百村比武强身体“五百”文化惠民工程,投入5亿元用于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共送电影3.5万场、送戏850场、送图书30余万册,建成农家书屋324家。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是加快富民强县、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环境也是生产力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沛县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着力打造投资洼地、服务高地、创业宝地,为县域加快科学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一是高效服务打造亲商环境。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即部门行政许可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许可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许可服务项目进中心到位,许可权限下放窗口到位,大力推行首问负责、跟踪服务及全程代理制,营造亲商、富商、安商良好环境。二是诚信共建提升金融环境。深入开展金融生态县创建,创新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顾问体系,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县域金融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称号。三是创新载体提升人文环境。大力开展“做好人做好官”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好人精神,倡导文明新风,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康的社会氛围。张公兰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孙沛丽、刘庆超等六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四是完善机制提升人才环境。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180余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每年为企业定向培训产业工人近万名。
  责任编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