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国特别是江苏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环保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近期一些城市居民对PX项目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仍有疑虑,呼吁和盼望实施更加严格的PM2.5监测。这说明我们的绿色城市建设与公众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就本省的情况,提一些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绿色城市建设是城市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要求
面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欧洲开展了绿色城市主义实践。从绿色城市主义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不断地新陈代谢,吸收新的能源并排放废弃物的有机体。其主要特征:城市形态的紧凑性,避免摊大饼式城市扩张的弊端;城市交通发展上的公共交通优先性,将公共交通建设与地产开发同步设计、同步进行,高效率的交通换乘系统,降低私人汽车使用比例;生态建设的生态化,将可再生能源、生态化建造技术纳入城市建设,积极保护城市内及周边的开敞空间、森林及自然地貌等。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城市并非一场精确定义的理论运动,各国、各城市都只是结合自身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城市发展方式。如瑞典斯德哥尔摩,越是在交通高峰期,公共交通比例越高,一般全天公共交通比例为40%,而在交通高峰期高达70%;奥地利维也纳50%为绿地。
随着城市化以及再城市化的推进,绿色空间往往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牺牲品。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城市功能、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并保护自然绿地,美国公共土地信托公司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绿色城市工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可供城市居民游乐休息的绿色开阔地带,包括公园、游乐场、休憩园以及自然风貌保护区等。芝加哥则赋予了“绿色城市计划”更重要的功能,即碳减排,实施了《芝加哥气候行动计划》。芝加哥的建筑排放量占据城市总排放量的70%,轿车、货车、公交车和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放量占到21%,剩下的排放来自工业和垃圾废物的排放。为此,芝加哥开展了包括节能建筑、清洁能源、改善交通方式、垃圾资源化、气候适应等在内的一揽子“绿色城市计划”。
国内经验表明:绿色城市建设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提高城市绿视率,增强绿色感官。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各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尤其是强调公众对于城市绿化的视觉效果即城市绿视率(人们肉眼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占绿减绿”问题。自2000年以来,南京市在公园景区,如游园、绿地、广场等增加大树密度,形成小片森林效果的同时,对围墙、桥墩、桥体乃至主要区域沿街道路实施透绿或绿色植物覆盖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市绿视率。2007年武汉市提出了“绿色武汉”的计划,在4年内形成城市绿化新格局和世界大城市中最长的生态保护圈。苏州“绿色行动计划”对苏州市2010年绿化的目标、绿化具体工程和主要保障措施作了具体的规定。
深化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活力。“绿色广州”涵盖了实现“绿色经济”,提高“绿色竞争力”;倡导“绿色文化”,构筑“绿色环境”等方面内容。2010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创建绿色生产方式,维护生态安全;构建宜居城市;加大绿色消费。
打造绿色三产,引导现代城市建设。2009年《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到2020年,初步建成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由于北京市服务业占全部GDP的80%,其更加突出服务业、城市交通等领域的绿色建设与发展,并将能效产品、节能建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林木覆盖率等作为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的重点指标。
突出低碳宜居,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010年,我省无锡市也提出了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并被作为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的合作试点,率先实行城市碳排放监管,全面推进低碳发展,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发展中的“绿色鸿沟”与绿色城市建设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即“经济鸿沟”没有得到有效缩小,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绿色鸿沟”还在加剧。虽然近10年来我省各地都十分重视绿色城市建设,但“鸿沟”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与管理等各个领域。从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中可以看出,欧洲、美国等已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江苏则更加侧重于林木绿化,并且强调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事实上,有的地方往往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而把绿色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个别城市甚至一边绿化一边毁绿。因此,需要在城市规划期,规范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尤其是加强对于生态环境、自然地貌、农用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绿色建设的理念,增强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在城市更新与管理中,严格城市生态环境监管,确保城市生态空间不减少,不断提升城市绿色发展能力。
二是改革环境监测制度。城市环境质量问题,不仅在于环境质量标准高低,更重要的在于环境监测结果的可信性度。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测量监测实行的是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事业化运行的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有关数据经相应主管部门和政府审核后合法发布。但由于体制性原因,监测部门往往进行选择性监测(监测点的时间、空间以及根据需要监测等)、选择性发布,从而不仅影响了监测结果的权威性,使得监测结果与公众感受差异很大乃至南辕北辙,也影响了环境决策。有鉴于此,我们江苏应健全改革环境监测制度,实现由政府养监测到政府购买监测的转变,即由政府制订环境监测标准或规范,且根据这一标准或规范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可以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它有条件的机构参与环境监测,促使环境监测结果更真实,进而推进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
三是形成治理城市污染的有效体制与机制。例如,美国洛杉矶市曾一度出现霾天,霾主要是由臭氧和细颗粒物组成的“烟雾”。为治理霾天,1977年洛杉矶市各郡联合组建“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将原本分敞于各地方的空气质量管理职能集中起来,形成专门化、高权威的管理机构,并引入排污权交易机制,建立区域清洁空气激励市场,引导企业减排;高污染、改装成本高的汽车提前报废,视为转移减排信用,也获得经济补偿。通过高效的机构运作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洛杉矶市的空气质量。根据有关分析,目前我国大城市的PM2.5的主要污染物来自于机动车污染的占30%-40%,各城市通过补贴方式积极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如由于北京市将老旧机动车的淘汰标准提高到2500元到14000元,2011年8-11月就淘汰老旧机动车8.1万辆。因此,江苏省各城市需要适当提高老旧机动车淘汰补贴,以推进老旧机动车减排。
四是引入生态经营理念,提升城市生态资本对于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所谓城市生态经营是指通过市场手段吸引风险投资,创新生态产品,保护城市生态公共空间。一是找准城市生态经营的卖点,加强住宅小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社区生态绿化的观赏性有余、亲近性和实用性不够的问题,引导开发商积极改善社区环境,形成生态宜居的社区环境;二是抓住城市生态经营的亮点,促进城市生态产业化,建立城市生态经营高效运行的机制,积极推进城市生态建设的产业化;三是把握城市生态经营的重点,积极开展城市污染治理,通过城市垃圾、污泥资源化产业发展,以及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资源环境价格制度,引导城市污染治理。
责任编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