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县去年招待吃掉800万元。该县今年推出了一项“村级公务零招待”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参加村里的宴请,不得收受村级的伙食、交通等各种补贴。至今,该县行政村没有出现招待费。这条消息经报道以后,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现在,有人对公款吃喝问题这样评价:到处公款吃喝风,越到基层越严重。这一方面严厉批评了公款吃喝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基层对公款招待的不堪重负。村级招待,往往给农村一些基层干部的腐败提供了便利,农民群众的公共积累会无形流入某些人腰包,从而伤害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感情,疏离党群、干群关系。从现实看,实行“村级公务零招待”制度以后,村里一些问题得到消解,一些新气象开始涌现。
首先,这一制度能够促使风清气正。“村级公务零招待”,对两方面的干部有着约束。对上级干部来说,从此别想揩村里的油水。对村级干部来说,也别想拿着农民群众的汗水做人情,更别想从中浑水摸鱼,只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踏实地带领群众致富,以树立自己的形象。这充分说明,“村级公务零招待”是正风之举。
其次,这一制度能够维护农民利益。村级的招待费用,都是农民群众的劳动积累,都是农民群众的汗水,正所谓“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这样的钱,应该由农民群众来分配和享用,或是留着办公益事业,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果被用于公款招待,就是侵犯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实行“村级公务零招待”,就是还利于民,维护群众利益。再说,一年节约800万元,这对新农村建设而言,还可以用来改善农村条件,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三,这一制度能够改善干群关系。实行“村级公务零招待”制度,上级干部能够不扰民,村级干部能够一心为民,加之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农民群众哪能不欣喜,不欢迎?有了融洽的干群关系,干部群众才能团结一心,才能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快改变农村的面貌。
由此可见,实行“村级公务零招待”制度好处多多,是顺应民心民意的改革,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这样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农村借鉴和推广。
责任编辑:刘忠
“布衣参事”参政好
黄建如
5月29日,武汉市政府正式聘请三位从普通市民中“海选”产生的“布衣参事”担任市政府“高参”,建言可直通市长。此次武汉市向民间借智,打破了以往对参事身份、学历、职业的限制,在全国尚属首次。
长期以来,政府聘请参事,对身份、学历、职业的条件比较苛刻,如学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是某一行业系统的知名专家或学者,社会公认度高等等。“名流型”参事,虽然能力强、专业知识水平高、理论素养高,但是难免有些不接地气,所参之事有太多对宏观“大事”的把握,却缺乏对民生点滴“小事”的关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布衣参事”来自基层一线,熟悉基层情况,就像民生的“温度计”、群众身边的“意见箱”,是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基层群众有什么实际困难,对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布衣参事”快速反映给政府。同时,“布衣参事”没有公众形象的约束,没有名人身份地位的困扰,不用考虑职务升迁,不怕说“错话”得罪人,所以,他们提的意见、建议是原生态的,最具参考价值。
当然,由于学识、修养等差异,“布衣参事”或许没有“名流型”参事看问题的高度、分析问题的力度,提出的有些意见建议可能有一定片面性,缺乏全局性,甚至还有可能合理不合法。但是,政府应该充分理解“布衣参事”,该采纳的建言积极予以采纳,不该采纳的也应该给予正确解答,千万不能因此否定“布衣参事”的作用,更不能看轻“布衣参事”的价值。
对于“布衣参事”本身来说,要树立做参事不是做一个特殊公民的观念,而是一种责任。“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要心里想着群众,深入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努力看透问题,这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布衣参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