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先锋工程”夯实基层党建

2012-12-31 00:00:00孔庆萍
群众 2012年7期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是农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责任。睢宁县共有农村党员34744人,其中无职党员27550人,占79.3%,数量大,分布广,影响力强。为了充分发挥广大普通党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睢宁县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先锋工程”,使每一名普通党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尽到党员的责任,使不同层次的党员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体现先进性。
  所谓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主要是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单位,着重围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群众利益、提倡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为广大普通党员合理设置责任岗位的一项基层党建实践活动。通过设岗定责,让无职党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大有作为。
  科学设置岗位,明确界定职责,让无职党员有“位”。在充分了解农村党员年龄、文化程度和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需求,印发《关于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实施社会管理先锋工程的意见》,设置经济发展类、公共事务类、党务村务监督类、思想政治类四大类岗位,并对每类岗位的职责作了原则性规定。农村党组织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因村制宜、因事设岗、量力定责”设定岗位和明确职责。目前,全县农村党组织共设置20余种3261项岗位,基本涵盖了农村工作,使大多数无职党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位子。
  严格操作程序,规范选岗定岗,让无职党员有“为”。由村党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将设定的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向党员公布,党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自荐、党员联名推荐和村党组织提名推荐等方式报名认岗;村党组织在民主议岗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上岗党员人选;村党组织对上岗党员的姓名、年龄、职责、岗位目标要求及联系电话进行公示,同时公布监督电话,悬挂征求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由镇、园区党委统一组织,分期分批分类对履岗所需的知识开展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村党组织与上岗党员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党组织和上岗党员双方的职责,为党员发放上岗证。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让无职党员有“力”。为确保上岗党员履责到位,县、镇、村三级党组织把党员教育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县财政拨付320万元对44个面积较小、功能不齐备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在每个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村级党校,使上岗党员培训常态化。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以县委党校为主体,集合民政、信访、计生、政法以及涉农等部门资源优势,组织巡回培训班,及时为党员履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释疑解惑。三是加大培训投入。从党费中拿出专项资金,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和修缮工作,扩充电教片资源;组织部分上岗党员走出去学习外地好的经验做法。
  规范管理考核,加强制度建设,让无职党员有“劲”。为提高无职党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出“无权有位当模范,无职有为争先锋”的浓厚氛围,在积极引导党员履岗的同时,用制度推进设岗定责工作的规范化、持久化。一是建立“一书三卡”制度。通过村党组织与上岗党员签订履责承诺书,为上岗党员建立活动记录卡、实绩登记卡、年度考核结果反馈卡,对无职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建立考评制度。上岗党员通过“勤廉双述”平台,定期向党员和群众代表“述职”,村党组织根据其实际履岗情况采取党员群众民意测评和村党组织综合评定相结合方式,确定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对被评为不称职等次的党员作下岗处理,在年度党员民主评议时视其情况,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限期改正或作组织处理。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在履行岗位职责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党员在实用技术培训、支柱产业发展、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在年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纳入县、镇两级评优表彰的范围。另外,我们还把设岗定责做为培养选拔村干部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履职尽责的党员,及时列为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自实施“社会管理先锋工程”以来,睢宁县399个村(社区)党支部(总支)中共有20268名无职党员走上岗位,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当排头、作表率,初步实现了农村管理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扎实、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进一步强化。设岗定责活动开展后,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主动履行岗位职责,主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头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在实施“镇域崛起”、“园区提振”计划中,全县共确定了1100多个党员科技推广示范户;在舞动乡村活动中,962名党员争做“领舞员”,带领群众舞出好身体,舞出好民风;在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中,上岗党员身先士卒,吃苦在先,用实际行动感召和带动群众,使过去“千斤重担干部挑,党员群众旁边看”的尴尬局面变成了现在“思想工作大家管,群众有难大家帮,集体事情大家做”的喜人场景,使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有1892名农村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62名入党积极分子被列为发展对象,490人被培养成为村级后备干部,228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
  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显著增强。为普通党员设岗定责,就是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一个舞台,使他们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责任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清晰。一些老党员,走上“公益事业管护岗”之后,自觉清扫路道垃圾,主动监督,积极引导,所在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一些退休干部党员,发挥政策熟悉、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走上“参政议政岗”后,主动收集村情民意,积极为加强村级管理和组织建设建言献策,成了村“两委”班子的“智囊团”。无职党员上岗后,激发了责任心、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改变了过去党员“有事不好管,有劲使不上”的状况,使广大普通党员能够“有权管事、热心理事、全力办事”,也使得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有了很好的载体和着力点。
  党员教育管理手段更加科学。一直以来,党员管理工作较之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通过设岗定责活动,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状况、工作能力、个人特长、岗位及职责等情况有了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党员管理的针对性。通过建立健全活动公示、目标管理、考核评议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使党组织对党员发挥作用的目标要求更具体、更明确,考核更实在,增强了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民主评议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大了对党员民主管理的力度,使评定党员孰好孰差,谁先进谁落后,支部书记说了不算,而是党员群众说了算。
  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设岗定责工作构筑起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支点,把广大党员推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服务员,发展农村经济的示范员。各村把经营企业的、从事商业的、搞修理加工的、从事技术工作的党员组织到经济发展类岗位,广大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出现了“党员带头创家业、群众勤劳奔小康”的可喜局面。农村封建迷信、邻里纠纷等现象明显减少,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团结友爱蔚然成风,有力地推动了和谐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