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结合全市非公企业发展实际,把党建工作置于非公企业的发展之中,发展完善非公企业党建“三式五有”工作模式,全面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为非公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出三种组建模式——破解组建难、组建慢的问题
在非公经济领域,党组织组建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全国面上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偏低,且推进速度较慢。
问题症结:部分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缺乏正确认识、缺少理解支持,担心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会受到党组织的制约;担心建立党组织会增强企业的运营成本;担心党组织在企业影响力太大,会“架空”企业管理层。从而导致这些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愿建、不想建的现象。
破解举措:在巩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成果的同时,把规模以下非公企业作为组织覆盖的重点。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总体组建率已达到98.1%(全国平均组建率不足50%),位于全省前列,被中组部称为非公党建领域的“南通现象”。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推进组建:一是集中在园区内的企业实行党组织“集聚式”组建。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依托园区优化组织设置。党员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采取直接挂靠园区党委的方式建立党组织。二是行业特性较强的企业依托行业商会、同业协会实行“归口式”组建。加大行业商会、同业协会组建党组织力度,积极探索行业商会成员单位统建、以行业商会中的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建等党组织设置形式和各种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管理方式,促成行业内7865家企业新建了党组织,进~步提升了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推动企业实现抱团发展。三是小型分散企业纳入社区实行“网格式”组建。引导社区党组织协助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党组织。有个别党员的企业,由社区党组织依托商贸市场、商务楼宇、商业街区等单位,协助建立了联合党组织。
推进“五有”建设——破解作用难发挥、保障难到位的问题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是取得企业主要出资人支持和避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关键。南通市把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五有”建设,着力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针对非公企业党务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强化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确保推进工作有骨干。
问题症结:一般情况下,非公企业党务人才来源于两个渠道,即组织上选派的党建指导员或从企业内部产生。前者容易与企业和企业主产生距离,影响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后者由于本身缺乏党务知识,难以推动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
破解举措:着力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两支队伍”建设,建立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按照程序开展认证工作,认证合格的党员,颁发非公企业党务工作任职资格证书,纳入非公企业党务工作志愿者人才库,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岗位空缺时优先从人才库中选取。海安县建立健全县镇联动培训机制,做到初任培训、集中培训和定期轮训相结合,完善资格认证、选拔聘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等管理体系。
针对非公企业党建基础薄弱的问题,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阵地保障机制,确保开展活动有保障。
问题症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尤其一些小型企业、新建企业,面临着基础不平衡、阵地不配套、企业不重视、经费难保障等诸多突出问题。一些企业将工作的兴奋点放在经济工作上,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得不到有效保障。
破解举措:研究制定了符合企业特点的党组织书记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了党组织书记薪酬待遇保障制度,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干好有发展;按照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千分之五的标准,将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管理费用,建立并落实税前列支制度;以园区党建为突破口,建成了162家集组织活动、信息交流、党员服务于一体的园区党建工作站,确保企业开展党建活动有场所。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均已享受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待遇,海安等地还落实了非公企业党费返还制度,党组织开展活动得到了有效保障。
针对非公企业党员群体中出现的党性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开展“双强六好”企业党组织创建、推进党员定职上岗、探索开展开放式党组织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有舞台。
问题症结:一些非公企业党员只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淡化了党的宗旨意识;不少企业党员存在“单纯雇佣思想”,认为工作是临时的;少数党员不能正确理解党员的无私奉献与企业主获取利益的关系。
破解举措:结合非公企业实际,广泛开展“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员领创责任区、签订岗位增效承诺书等活动,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党的活动阵地拓展到网络上,引导党员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市非公企业党员为企业发展提合理化建议32257个,开展技术革新15039个,完成急难险重任务21068件,由此增加经济效益40多亿元,充分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州区西亭驾驶员培训学校在南通市驾驶员考试考场从该校搬迁后,该校的生源明显下降。校党支部组织15名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座谈,最终形成了建设“仿真考场”的一致意见,为驾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路径。
针对部分非公企业管理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党员职工缺乏互动、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通过开展组织共建、活动共办、工作共商,确保党建工作有活力。
问题症结:非公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群组织不健全、党员数量少、党内活动影响力不强的问题。一些企业未能充分整合党群工作各类资源,党群活动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党组织应有的凝聚、引领和带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破解举措:大力推进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同步规划、同步筹建,把群团建设工作规划纳入党建整体规划和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建立由企业党组织、群团组织、企业主、党员职工四方代表组成常设性的联席会议,建立议题征集制度、商谈例会制度、商谈情况通报制度、议题办结公示制度、考核评优制度等5项配套工作制度,定期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职工权益保障以及企业党建工作和群团建设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商谈。通过党群共建,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率达90%以上,有力地增强了党群组织的合力。南通精华模具塑料有限公司模具工杨国锋在公司党群“四方商谈”联席会上提出了改进水桶模具生产工艺的想法,实施后,紫铜的用量只需原来的五十分之一。
针对一些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党员职工中影响力不大、认同感不高的问题,通过党组织引领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确保企业发展有底蕴。
问题症结:一些企业党组织和党务干部不能坚持与时俱进,只知道死搬硬套组织活动的一些现成规章,开展的活动缺乏生命力,党建工作的理念和方式难以得到广大党员职工的认同,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难以得到巩固和扩大。
破解举措:坚持文化阵地与党组织活动阵地同规划、同建设,着力构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吻合的文化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党组织办好企业报刊、创作企业之歌、开通企业之声、建立企业网站,全市26172家非公企业中,已有8215家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宣传平台。引导企业总结提炼融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目标、发展观念,不断提升了企业文化软实力。在南通,许多非公企业党支部将党建文化和企业文化充分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党建之路。崇川区南大街建立商圈党委,通过党建引领,带动诚信经营、惠民利民等商业文化理念的形成和巩固,为企业增添了美誉度,扩大了商圈影响力。
责任编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