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在医改中更多得益受惠

2012-12-31 00:00:00张卫东
群众 2012年7期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医改启动实施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渐进,顺利完成了医改近期目标任务,各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提升。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已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三基本一救助”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深化医改过程中,一方面加快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另一方面着力在提高保障水平、规范基金使用管理、加强不同医保制度衔接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全民医保制度。2011年,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分别达218元和217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0%,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1%。开展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點,将农村儿童白血病等8类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70%,结合医疗救助最高报销可达90%以上。积极开展多种支付方式改革,努力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建成省市县乡村互联互通、费用即时结报的新农合信息平台,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住院费用实现刷卡实时联网结算。
  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完成综合改革,初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基本药物,量价挂钩、“双信封”评审、最低价中标,实际销售价格比ZFrALQlpyhUVob87X2UTKYX5b68XM6ST6POz7FJAN/Y=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42.7%。同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新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新机制;推进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多渠道的补偿机制。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得到较好体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到了业务量上升、诊疗费下降、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减轻的成效。2011年,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2008年增长30.84%;每诊疗人次平均费用比2008年下降7.5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围绕建设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城乡居民就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把一般疾病解决在基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面,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覆盖率和乡村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均达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方面,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通过培养培训、定向招募、对口支援等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水平。同时,着力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重點在强化综合服务、连续服务和上门服务上下功夫,在城市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在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并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引导门诊服务下沉到基层。2011年,全省农村82.23%的住院病人在县内治疗,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比例达到46%。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2011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分别为16.5元、19.7元和27.7元,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下达补助资金47.2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3大类8大项扩展到10大类41大项,同时将高校学生和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纳入服务范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超额完成,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规范项目实施工作,建立项目信息报告和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细化项目考核标准,严格奖惩兑现,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公立医院改革试點稳步推进,便民惠民措施有效落实。我省制定公立医院改革试點实施指导意见,在镇江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點,选择15家单位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點,同时鼓励非试點医院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探索。各地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大力实施医疗资源优化重组,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遍实行了以聘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镇江市依托两所三级医院,组建康复、江滨两大医疗集团,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成立医疗集团理事会、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5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點单位中有8个开展了分工协作机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有效实施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积极扶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我省民办医疗机构已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的近1/3,床位数占全省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18.35%。
  总的来看,经过三年努力,我省深化医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有力地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有效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一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显著增强,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设步入制度化运行轨道,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解决卫生工作深层次矛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结构、卫生总费用结构等,开始出现积极改善,有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卫生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人民群众从医改中更多得益受惠,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合理控制,看病就医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居民健康指标进入较快改善时期。2008-2011年,我省孕产妇死亡率由10.76/10万降至6/10万,婴儿死亡率由5.3‰降至4.04‰。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深化医改,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医改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试點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努力在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點领域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矛盾有效缓解,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點环节是深化医改的三大主攻方向。医改从五项重點任务到三项重點突破,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清晰,改革的重點进一步聚焦。其中,医保是基础,医药是关键,医疗是根本。同时,各项改革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基本医保重點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公立医院改革从局部试點转向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重硬件转向重服务,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深化医改的阶段特征和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实行“三轮驱动”,并完善配套措施和联动机制,力争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加快形成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
  持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关系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大局,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医改不断向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