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至10日,在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苏北工作会议前夕,我来到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进行今年的“三解三促”驻点调研。垫湖村所在的西南岗地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是苏北发展“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如果说去年我在姜堰沈高村的第一次驻点调研,是带着推动这一活动的想法去作尝试的,那么今年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在作思考,就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思考和谋划如何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并尽可能地将调研成果运用到决策部署中去。回顾这次驻点调研的过程,对我们进一步推动“三解三促”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确实很有帮助。
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如何才能出得好主意,包括作出正确的决策、完善我们的政策,我在驻点调研中突出的体会是:必须深入群众,回到决策的“原点”;必须深入实际,把握问题的症结;必须深入思考,实现点面结合、上下互动。只有真正把决策植根于实践和群众之中,领导工作的立足点才更牢靠。
苏北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是我驻点调研期间集中思考和探询的问题
去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这两句话的奋斗目标,在当前阶段,前一句主要是针对苏北,后一句主要针对苏南,苏中则介于两者之间。
对苏北的发展,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牵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希望江苏在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其中一条就是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要求我们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完善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江苏的“南北问题”,是全国“东西问题”的缩影。距上次苏北工作会议七年之后,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4月中旬再次专门召开苏北工作会议,目的很明确,就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要求和省党代会的战略部署,谋划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努力探索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从年初开始,我们就着手会议准备,到苏北各市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会议主题。
苏北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是我在驻点调研期间集中思考和探询的问题。我感到,一个地方的每一轮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内涵明确的目标来引领,这个目标既要切合实际又要鼓舞人心,以此凝聚广泛的共识和共同奋斗的力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江苏“两个率先”的总体部署,苏北到2015年要伞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虽然我们有省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标准和工作考核,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苏北发展正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苏北的全面小康建设应该赋予更加丰富、更加明确的目标内涵。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成为我们思考和谋划苏北新一轮发展必须首先回答好的问题。
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直接接触中,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他们对全面小康建设的感受和期望。他们有的说现在生活已经算小康了,有的说到了小康的“边缘”,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几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再加上前期调研掌握的面上情况,多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印证起来思索,我对苏北到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渐渐清晰起来,概括出了“三句话”的目标内涵和“两句话”的定性要求。“三句话”的目标内涵:一是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二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三是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既把苏北的全面小康建设放在全省“两个率先”的大局中来推进,又放在全国的大范围内来考量,明确了苏北发展实现“洼地崛起”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在去年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尽快赶上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同时强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则是防止单算“平均数”的账而忽视不同群体的差异,体现了“不能带着贫困的尾巴进入全面小康”的工作导向,让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群众。“两句话”的定性要求,即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共同富裕方向、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示范意义的全面小康。这两句话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反映了群众的期盼、也体现了中央的要求。我们在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应当为区域协调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上述目标定位在苏北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尤其是苏北干部群众表示,未来几年苏北发展朝着什么目标干、干成什么样,这样就更加清楚了。
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判断和把握,最重要的是看群众的评价
发展实践中总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大家认识不尽一致甚至有争议的时候,尤其需要领导机关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握好、引导好。这次驻点调研期间,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启发特别大。
一件是农民集中居住。这次我在垫湖村是住在集中居住点上农民家的,在和村民们朝夕相处的几天里,强烈感受到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在集中居住区,幼儿园、小学、卫生室、阅览室、超市、自来水厂、沼气站等社区服务设施有了布点,垃圾、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公交车开到家门口,晚上还能跳健身舞,农民群众打心底里感到高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尚未搬迁的零散村居,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坑坑洼洼,雨天出行难上难,村民们都跟我说,真盼望能早点搬到集中区去住。说实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过去因一些地方发生上访事件而对集中居住的看法,也让我思考一些地方在推进这项工作中产生矛盾的原因。从群众的评价和期望看,在上塘镇这样的地方,推进集中居住,方向是正确的,但全省各地发展阶段、面临问题、群众认识不尽相同,不能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老百姓是欢迎的,关键是干这件事的出发点不能搞偏了,如果单单为了获取土地指标而搞强迫命令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群众肯定是不会买账的。通过驻点调研,我对全省特别是苏北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工作要求,就是坚持“一个前提”、做到“三个不”、实现“两个确保”,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不刮风、不搞运动、不打土地主意,确保农民生活质量有提高、确保农村耕地有增加。
另一件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部署,苏北各地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得有力有序。我驻点的村子,以及所走过的西南岗地区其他乡村,道路、河道、沟渠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这件事是不是像有些人讲的光有面子好看、没有实质意义呢?我也就此听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看法。村民们都赞许他们的家园变美了,除此之外,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还有另一层认识,他们说:“卫生状况反映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决定发展面貌”,“一个地方环境脏乱差,一看就缺乏精气神”。有的村子还把工作往深里做了一步,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连片整治、规模种植、机械化操作,较好地解决了“空心村”劳动力缺乏和每家每户田地分散、田块过小难以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件事本身取得的效果,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一种状态,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领导机关负有把握方向的责任,很多时候要表明态度、提出意见。我们常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以上两件事中,我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对点上的问题应该拿到面上来再思考,对待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党委、政府确定什么样的决策取向和工作导向,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把老百姓的评价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民生诉求,应成为我们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指向标
驻点调研的几天时间,我在垫湖村先后走访了近30户农户,看望了村里的老党员、老村干部和困难群众,并安排专门时间在上塘镇进行了接访。这么做,为的是尽可能多地听听群众呼声、了解民生诉求,知道老百姓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优化决策、完善政策、改进工作。
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问题,是我省六个层面性的突出信访问题之一。今年初省委常委会研究信访工作时,我把牵头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领了过来,并要求相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意见。驻点调研期间,我又接待了上塘镇五位离任的村干部,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询问他们的实际困难,对他们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他们继续支持现任村干部的工作。随后,与省有关部门进行了会商,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明确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这项政策调整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增加一定的财政支出,但核算下来负担并不很重,对解决问题很有必要,我们应该也有能力让那些为党的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老同志安度晚年,这对现在在岗位上工作的农村基层干部也是一种鼓励。
工业化滞后是制约西南岗乃至整个苏北地区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个问题大家都已认识到。但通过在垫湖村走家串户的走访,我感到这个问题在现阶段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近两年,垫湖村外出打工的一些农民陆续返乡创业,带动了部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村民都希望当地能有更多的企业发展起来,让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来就业,这样既可有稳定的收入,又可以照顾好家庭。因此,我们推动苏北新一轮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夯实强村富民的基础,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
增进民生幸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与村民们的接触中,我了解到,群众最欢迎、反映最好的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光有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必须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民生“五有”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对苏北而言,尽管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但在工作中一定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始终把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综合基层干部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苏北工作会议上部署了全面小康建设的“六大行动”(新型工业化提速行动、农业现代化推进行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行动、南北合作共建行动、民生幸福工程推进行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行动),同时明确省里对苏北的支持,政策不仅要延续、而且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力度上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应该说,这样的思路举措和政策安排与现阶段苏北的发展实际是相吻合的,也是通过深入调研、上下互动的重要成果。
“三解三促”活动带来调研方式的“变革”,要以此为常态来筑牢我们的“谋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现在看,很多时候,这个前提被“虚化”,这个基本功在“弱化”,调查不深、研究不透、决策不优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普遍地存在。江苏从去年开始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驻点调研活动,要求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广泛走访,安排接访,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这也直接带来了调研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实际上也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调查研究的本来状态。
去年我在姜堰市沈高村驻点调研,主要采取了“两先两再”的方法,就是先扎下去了解实情、再提起来梳理问题,先聚焦于点上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扩展到面上寻求一般的规律。许多参加驻点调研的同志,都感到下去与不下去完全不一样,了解到了很多平时不掌握的情况,听到了很多平时听不到的话,找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对策。
事实一再证明,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决策水平、做好领导工作,需要我们把在“三解三促”活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制度化、常态化,改进调研方式,提高调研质量,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着重是要在形成“三个常态化”上下功夫:一是带着问题下去、找到答案上来的常态化。调查研究不能带着结论下去,但一定要带着问题下去,要有明确的目的,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搞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过程。二是接触普通群众、掌握一手材料的常态化。调查研究不能流于听汇报、看材料、观“盆景”,要跳出“包围圈”、拆掉“过滤网”,真正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样才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三是解决点上问题、反思面上工作的常态化。就是要善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审视和考量我们的工作,从而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敏锐反应,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作出及时应对,使我们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顺乎民意。
通过去年和今年的两次驻点调研,我更加深切地感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江苏广大干部在“三解三促”实践中获得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