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

2012-12-31 00:00:00蒋英
考试周刊 2012年21期


  摘 要: 近年来,农村职高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在社会环境和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影响下农村职高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行为,并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职高学生 “问题行为” 心理引导
  
  有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害。而在这些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中,15.5%的青少年有自杀倾向,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在农村职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暴露出“心理问题行为”,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他们如何能够成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呢?因此,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学生“问题行为”现状
  农村职业中学普遍学制三年,招收的基本上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在短暂的三年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往往暴露出许多令家长、老师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自主意识。
  对初中毕业生而言,中考无疑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进入职校总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因此,进入职校后他们表现出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主性。可以说,他们像“产品”一样适应着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唯独没有自我个性。
  (二)缺乏自律意识。
  在职校生活中,许多学生做事“跟着感觉走”:学习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不想学,就不学;纪律需要约束,感觉难受,就放松;对于老师的提醒、批评、和教育,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充耳不闻。
  (三)缺乏责任意识。
  职校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你提出怎样的要求,学生都置若罔闻。他们不会觉得这是“我”应该做到的。即使三令五申,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愧疚和自责。
  这些是农村职高学生在校内学习中暴露出的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在早期不能有效地加以遏止,那么今后就会出现从轻到重的不断强化,进而向犯罪行为发展。因此,针对农村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而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至关重要。
  二、学生“问题行为”产生根源
  俗话说:治病要标本兼治。要对农村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治,就必须深入探究其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究其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导致心理压抑。
  职高的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难得到外界的认可,受到的只是不满和冷落。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个别教师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缺乏细心和关心,这使原先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二)突发性事件导致的问题行为产生。
  进入职校的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一些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离异、至亲非正常死亡等家庭变故,个人遭遇突发情况,等等,引起心理上极大的反应,而当时外界没有及时地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影响了该生正常的心理发展。
  (三)性格偏执、行为偏激等个性原因导致问题行为产生。
  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孤僻、内向,长期内心压抑,导致思维方式较一般学生复杂,容易情绪失衡,出现抑郁、烦躁等症状。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
  了解了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根源,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疏导不良情绪,引导他们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群体力量迁移作用,创建文明校园是基础保障。
  学校在对学生加强基础道德规范教育外,必须注重文明素质的引导,不断延伸德育教育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品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精神理念的树立,注重德育教育的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淡化德育痕迹,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学校整体的文明氛围就可有效地迁移、抑制问题行为的产生。
  (二)锻造师资队伍,不断学习反思是理念保障。
  在教育实践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不但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尊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多关心爱护,而且要辩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多宽容锤炼。
  手拉手,师生结对。在开展班团队建设管理的同时,要发挥团体教师共同管理的积极作用,相互沟通、理解、关心、学习,携手共进。
  (三)挖掘专业教育特殊魅力,融教育于职业指导与专业意识之中是教育的情境保障。
  实践表明,让问题行为学生看到希望和前景是有效纠偏的方法。因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为抓手,开展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营造专业学习的氛围,使之产生“我能够靠一技之长生存”的观念,激起他的学习动机,同时巧妙融合道德教育,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步提出要求,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辅导。
  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品行问题,所以仅仅采用行政手段和说教是治标不治本,必须内外兼治才行。我校在各班选择一名心理委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引导同学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自己的情绪,架起学生与心理辅导室的桥梁,让学生情感多了一条宣泄途径;督促、发展这些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促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坦然面对现实与将来。
  实践证明,学校管理层面和心理老师方面双管齐下,可以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在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实现较为成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