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能运输系统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作为一门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程内容本身,也要重视双语教学。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具备智能运输系列领域的相关知识,还应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英文水平,并因材施教、适当考核,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 智能运输系统 双语课程 双语教学
智能运输系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解决城市和公路交通拥挤、改善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等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我校将智能运输系统这门课程作为交通运输系的专业课程。欧盟、美国、日本是世界上ITS业最先进的地区,课程讲授时应向学生介绍世界先进国家最新、最前沿的智能运输技术[1],因此,该课程开设为双语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我积累了以下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课程定位
智能运输系统采用双语授课,共40学时,参考书为Joseph M.Sussman的Perspective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该课程是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智能运输系统概述、智能运输系统基础、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结构、智能运输系统基本构成、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研究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并进行与智能运输系统相关的专业英语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内容实时更新
根据国内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现状,确定教学内容分布如下:(1)绪论;(2)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基础;(3)城市交通需求管理;(4)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5)出行者信息系统;(6)交通流诱导系统;(7)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8)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9)高速公路交通事件管理系统;(10)电子收费系统;(11)汽车与自动驾驶系统;(12)智能运输系统的效果评价;(13)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
在参考书的基础上,根据智能运输系统的最新发展情况,参考Journal of ITS等资料,进行内容的实时更新。智能运输系统的早期构想是由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目前在欧盟、美国、日本已形成了三大ITS研究基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ITS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如在介绍定位系统时,重点介绍美国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也介绍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Galileo系统和我国的北斗系统。这些系统发展的新进展应该随时掌握。以北斗系统为例,2012年3月25日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些信息应进行更新。任课老师应注重边教边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永葆教学青春。
三、注重双语教学
我国的英语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再加上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帮助学生读懂英文原版教材从而掌握专业知识,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2]。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智能运输系统是双语课程,教师不仅应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也应具有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教师应为课程外语教学进行整体的准备,可以通过参加短期的外语培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发音应准确、清晰、流利。最好能在学习双语教学理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做海外访问学者等形式,到原语言环境中进行培训。由于ITS的特色,其相关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应在更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同步提高英语专业知识的授课能力。
2.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
开课之前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英文水平。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实际状况经常会与教师的想象有较大出入。在开课之前可以通过交谈访问、课堂提问、摸底考试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并思考如何将大纲要求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如某部分难点内容,若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可结合中文先进行讲解再用英文进行说明,若学生英文水平较高,可提高英文讲解的比例。
四、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交互性也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3],可采取下述手段:(1)进行课堂讨论。知识能在讨论中升华,经过讨论的知识,不仅更丰富,而且更深刻。课堂讨论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并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2)注重课堂提问。把一些重要的提问事先准备好写在教案中。如随机抽取几个学生对一段英文内容进行解释,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其对专业词汇的理解。(3)布置课后作业。教师事先结合讲授内容,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准备好要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并进行批改讲解,引导学生在做题中进行复习、主动思考。
五、建立适当的考核机制
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建立适当的考核机制来进行考核,可通过下述方式进行:(1)平时成绩。通过课堂考勤检验学生的出勤率,并结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打分。(2)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的考试形式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如随机抽题,根据英文答题口述打分等。(3)期末考试。考试题中中英文题目各占一定比例,并限定学生答题采用的语言,同时,增加英文论述题的内容。
教育的全球化使得双语教学成为一项高校战略性工作。双语教学同时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知识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缩小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差距。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黎新蓉,杨连发.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及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11-112.
[2]邵毅全.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4,(6)17-17.
[3]刘徽平.浅议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八个要素[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2):86-88.
西华大学智能运输系统A校级重点课程 700202
西华大学交通运输校级特色专业 7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