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2-12-31 00:00:00兰冲锋
考试周刊 2012年21期


  摘 要: 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我校的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教育 建议
  
  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发展,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输出和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师资人才的重要任务,这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师范院校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深知当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2]。结合我近几年在阜阳师范学院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对学生、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我主要探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全国每年的招生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六百七十多万人,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将近七成。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跨入了大众教育,尤其是一些普通的高等师范院校,其生源的素质不可避免地在下降。高校招生的学生在激增,可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却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连上课的教室都排不开,更别说学生上自习的教室了。另外由于编制问题,高校教师的数量增长也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增长的需要,很多高等师范院校迫不得已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由于人多,任课老师基本上都无暇顾及所有的学生,即使发现有不听课的学生,有时也没时间去管。很多老师都疲于上课,既没有时间改作业,也没有时间做科研,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高等师范教育的素质。
  (二)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为了争夺生源,基本上都是文理兼收。另外,录取之后,为了留住生源,学校可以自由转专业,比如说学文的可以转到数学专业就读,学理的也可以转到文科就读等。再加上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由于各地教育水平不同,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因此在上课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在这种新形势下,势必带来教育不对称的情况。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差异很大,专业基础的差异也很大,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课堂教学效果。
  (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脱节。在初中和高中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大学学习打基础的,学习要循序渐进才行。现阶段的初等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轮了,就高中数学为例来说吧,已经引入了高数上的要重点讲解的极限和导数概念,而原来作为重点内容讲解的三角函数及其运算却大为减少,甚至很多有关三角函数运算公式都不作要求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不用去死记硬背那些公式了。这些课改措施也许是好的,可这却给高校的数学教育带来了问题。因为我们的高等数学教育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各大高校的教材基本都是同济六版的,虽然历经多次改版,但基本内容和框架都没变,课程的编排并没有随着高中数学大纲的变化而改变,这就给我们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四)专业不分,授课内容相似。很多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全校要求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日历、统一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师院校的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也是不利的。在高师院校中各理科专业中对数学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数学专业类的和计算机信息类的学生,对数学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些,特别是对于傅立叶级数部分要求更高,而对于生化专业类的学生,则要求低得多。可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无论对于什么专业的学生,重点难点都一样,老师在讲课时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走,造成一些专业的学生负担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显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将来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不重视教育实习。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力量的摇篮,理应以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和教育水平为主要目标之一,显然教育实习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可是现在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主,造成现在的一部分师范生从事非师范专业的工作或者是考研,这样他们就不愿意参加教育实习,有的甚至弄个假实习的证明而不参加实习,学校对此也不加重视,以至于有的师范毕业生毕业之后连讲台都站不好,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素质。
  二、相关建议
  由于各师范院校的层次不同,定位不同,专业设置也不同,每个学校除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之外,还有其特有的问题。鉴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所处的现状,在吸取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3—4],再结合阜阳师范学院的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改变教学环境,要做好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教师在一定要熟悉中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变化,哪些内容在高中已经学了,哪些内容作为重点讲的,哪些只是简单介绍,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教师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加强师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良好风气。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高低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素质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要创建一个“外引、内培、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一个以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知识的发展。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去。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大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完善课程设置,抓好教育实习。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改进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区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对于师范专业,要严抓教育实习,不能应付了事,要保证我们高等师范院校真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未来教师和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会兰,陶丽萍.地方高校如何面对大众化问题及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5,(02):77-78.
  [2]姚卿达.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计算机,2004,(199):32-38.
  [3]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2,(1):28-34.
  [4]别敦荣.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