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12-12-31 00:00:00王姝玉
考试周刊 2012年21期


  摘 要: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规范物理教学语言、优化物理教学方法、强化物理教育的人文关怀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物理教学
  
  一、规范物理教学语言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师生教学交流的主要工具,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准确或者不规范,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误区。因此,对教师来说锤炼教学语言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孔子强调“其于言无所苟也”,“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这是说孔子教学时讲话从不马马虎虎,所讲的必须有依有据,也必须能在实践中行得通。对于讲授的内容,他坚持“述而不作”的原则,即忠实地传述而不作主观任意的发挥,务求使自己的语言符合经典教材。
  孔子所倡扬的教学语言规范准确对物理教学来说意义特别重大,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讲授科学的内容当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不能使用方言自不必说,即使是普通话教学,对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的表述也要讲究准确性。例如,在阐述热与功的关系时,可以说“做功产生热或消耗热可以做功”,而不可以说“功可以转变为热或热可以转变为功”。又如,在讲述磁场概念时,可以说“在磁极或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磁场”,如果说“在磁极或电流周围的空间叫做磁场”就不准确。所以表述准确与否,有时只在一字之差。再者我们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和方言当做物理语言搬到课堂。例如应该避免将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等。
  孔子在对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应该尽量简练,他提出“一以贯之”的主张,即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并把它贯穿于整体之中,在简约性方面他主张表述要既简明又扼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辞达而已”。即使要求学生要有“反三”的悟性他亦仅仅“举一”而已。就物理教学而言,系统性与简约性亦不可偏废。例如,从牛顿三大定律和几个基本概念出发可以导出一系列规律,从而构成完整严密的力学体系。因此,在学生学过牛顿三大定律之后教师在讲授力学的其他内容时,应尽量联系这些基本定律与基本概念用这条主线“一以贯之”,这样做既能把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系统地联系起来,又能收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
  二、优化物理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且是教师进行一系列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不了解学生就不能教育学生。孔子常用观察法和谈话法来了解学生,例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中有数,他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个章节每一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可以要求差组学生完成基本实验操作,经历较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成像规律,知道物距在什么范围内,成什么像,像距有何特点;要求中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得出实验结论,比如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倒立的像和正立的像的分界点。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要求好组学生能从物理现象小归纳出科学规律,并会用它来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时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动态规律,并由此得到成实像时物像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四倍焦距,进而来解释为什么实验时光具座不能太短而所用凸透镜焦距不能太长的道理。
  2.“学”和“思”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孔子的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其中“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细棉线下面挂一只重物,用一根线时易断,还是用两根时易断?学生认为肯定用一根线时易断。教师演示,结果却相反。为什么呢?这一疑问就会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孔子倡导启发诱导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即是“启”。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弄清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发”。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结合物理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问学生:内能自发地转化为机械能会怎样呢?指着桌子说:“它会吸收周围物体的内能或把自己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你不注意时突然跑掉,吓死你。”等等。这样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得牢,调节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来自主学习。
  三、强化物理教学的人文关怀
  教育不能只注意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这是德育的目标。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也就越大。而孔子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他的“六艺”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目标的教育,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的教育。而物理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的结合,既能做到“乐教”又能做好“乐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教师的教也是如此。“乐”既指欢乐、和谐、愉悦的心情,又指精神上的专注、投入与奉献,是一种身心和谐舒畅的、美的境界。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进入“乐”的境界,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效果将数倍于常规方法。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为什么能看到火星闪烁?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能通过物理知识来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是学习的牵引力和加速器。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学生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光学》教学中,教师首先演示用棱镜片把太阳光分解成绚丽多彩的七色光,接着又吹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肥皂泡,最后让学生将眼睛闭成一条细缝观察太阳,同样也能看到彩色光带。教师追问:同样是彩色光,它们产生的原理是否相同呢?这些新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及学生自身修养的原则在今天仍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我们今天不断创新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严秀芳.走出教学困境:谈谈物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
  [2]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英丽.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职教探索,2011.6.
  [4]唐玉兰,杨怀琼.“乐教”与”“乐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2).
  [5]戴虎.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教育科学,2009.1.
  [6]吴耕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J].考试周刊,2007,(9).
  [7]张葆全.论语通译[M].漓江出版社,2005.5.
  [8]丛建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8.11.
  
  指导老师:林景波
  (作者系延边大学物理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