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现阶段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探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作者结合多年的物理经验,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对高中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不断的探索、揣摩、实验中发现问题,利用相应的知识和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通过不断参与科学的探究活动,将一些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特点
1.开放式、包容式。
探索发现、问题学习、开放性学习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互补和优化,教师如何体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如何掌握和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也可以说物理知识是探索、实验得出的。一个学生没有探索、没有实验,就不会形成学习。
2.以学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参谋”,提一些信息和建议,遇到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查找漏洞、弄清原因,而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定。师生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3.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导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是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导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有能力形成学会、学好的自信心,而只有使学生具备这种自信心,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与挫折的环境,这种体验对学生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是很有益处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设置问题或构建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微型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一定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应是围绕教材或本课待解决的问题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正确思维。激发探索的导学问题,它的目标指向常常是:可做什么?该做什么?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提出:研究研究力、质量、加速度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而提出:(1)如何减小系统误差?(2)如何进行实验操作?(3)图像法与列表法比较,有哪些优点?当F一定时,研究a与m的关系,作a-m图像还是作a-1/m图像。
2.通过探索实验或探索讨论,形成猜想或分解成有目标的小任务。
对设置问题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形成抽象的问题,或者形成引人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地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如何减少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可分解为绳子对小车拉力不等于砂和沙桶重力,小车受摩擦力作用等因素造成。
3.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解决问题有很多种手段:“各自为战”、“分组分群”、“实验检验”、“集体辩论”。对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而是给“指南针”,让学生试着定向,对“走错”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争取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从较低层次的目标做起:“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有几个?是什么?”以后再逐步“导出”一些有用的学习技术,如写一段内容的关键词,压缩或展开教材的局部内容,完成一个知识链的方框图。
4.引导评价,总结巩固成果。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环境的设计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设计不仅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设计好问题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开拓问题。
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能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回事,从而尽早成为“导游”。要注意鼓励学生发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结论,教师经常做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正确的解答为满足。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总是正确的化身。教师应注意做好每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把学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在挫折中得到的教训介绍给其他同学。在作业讲评中,教师不要总是“拨乱反正”,把自己认为正确、理想的解法“奉送”给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漏个破绽,让学生攻击;有时教师可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激发其他学生解决;有时教师可以说看不懂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己介绍杰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他的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方法,让大家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成分,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3.营造探讨型的问题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被教师设置好的,这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现实问题中提炼明确的物理问题,学会选择解题策略,有时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符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取舍。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始体验用物理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表述、条件、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做实验,求解。新课程明确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落实课题研究,要给学生创设课题。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联系的问题、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探究性物理实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等。教师在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解决。由于课题研究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必须查找相关的材料,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环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