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012-12-31 00:00:00王大宝
考试周刊 2012年21期


  物理教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生怕学物理,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怎样面对这一现实,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一个好的例子,一个好的实验,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或者是一句恰当的鼓励话都能引起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在此我谈一谈自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享。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最后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两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纪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会有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一般的,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教师可以逐步减少指导,从在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老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查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样反复多次地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超重与失重》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台磅秤放在教室前头,让一个学生称量自己的体重,然后观察该学生突然蹲下和站起瞬间磅秤发生的现象,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感到是人对磅秤的压力变大或变小,但不知原因,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同时渴望得到答案。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高中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的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受迫振动,共振》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我这样引入新课:在张紧的细绳上挂几个摆,使摆长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让一个摆振动,其他摆会怎样?振幅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作出猜想:摆长最长的振幅最小,摆长最短的振幅最大。然后我叫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与自由振动的摆长相差最小的振幅最大,相差越远,振幅越小,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很快激发起来。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出发,经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