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12-12-31 00:00:00陈建刚
考试周刊 2012年21期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的历史课堂才算高效?作者就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模式 自编故事 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情和教材内容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的不可逆转,不可重复性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让学生走入历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建构认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选修一模块第一单元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就其教材的地位而言,主要介绍了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主要要求是: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教材内容虽然条理清晰,但多为条条框框,如按常规教学,学生不免索然寡味,兴趣不高,课堂效率很难提高。但如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结果正好相反。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自编小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启发学生,合作探究,效果良好。下面我简单介绍教学过程。
  本课第一目内容“颁布‘解负令’”是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措施,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故事的开头:“米修斯和伊阿宋兄弟曾经生活得很幸福,可后来由于欠债而失去了祖传的土地和人身自由,哥哥米修斯成为了债主的奴隶,弟弟伊阿宋被卖到了外邦做奴隶。现在梭伦改革了,米修斯很高兴,他准备给自己的弟弟写信……”让一位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梭伦改革后,米修斯为什么高兴,写信给自己的弟弟,信的内容可能是什么?”学生兴趣高昂,很容易作出回答:“因为梭伦进行改革,颁布了‘解负令’。”通过创设情境,以故事形式导入新内容和启发学生,对此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自然是事半功倍。
  本目内容学习完成后,多媒体继续展示故事:“梭伦改革后不久,米修斯不但重新获得了祖传土地,而且他的弟弟伊阿宋也回来了,他们勤勤恳恳,第二年年收入达到200斗麦。”然后提出问题:“米修斯和伊阿宋兄弟能享有什么政治权利,有什么应尽的义务?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学生阅读课本,稍加思索后马上就可得出答案: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根据他们的财产收入,他们为第三等级,从而引入本课另一重点内容——“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的学习。通过故事发展创设情境,学生自觉完成学习,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突破了本课重点内容,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学习的自主性。
  本目内容学完后,多媒体继续展示故事:“米修斯兄弟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不,哥哥米修斯今天就参加了公民大会,而且后来加入了‘四百人会议’,弟弟伊阿宋想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同学们说伊阿宋的愿望能实现吗?”提出问题:(1)米修斯真的能参加公民大会吗?为什么?公民大会究竟是什么机关?“四百人会议”又是什么机构?有何职责?(2)伊阿宋的愿望能实现吗?将课本知识问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虽然是开放式的,但只要学生仔细研读肯本,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根据教材内容,伊阿宋的愿望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通过探究问题,学生完成了对课本内容“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建立”的学习。
  故事的结尾:“这天吃完晚饭后,弟弟伊阿宋对哥哥米修斯说:‘哥,咱们有一定的积蓄了,过几天,我想发展海外贸易。’米修斯:‘成,梭伦执政官改革后,给咱们发展经济的政策多好啊。’”提出问题:米修斯所说的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学生阅读课本,高度概括,回答问题,既完成了对本课最后一目“梭伦改革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繁荣政策”的学习,又提高了应试能力。
  本课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展开教学,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就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且以课本为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知识迁移的能力,为高考应试做准备,自始至终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且课后反映学习效果良好。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过程就高中历史课堂模式进行的有益尝试,其实很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自编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侯建飞编著.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