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理论与现实相差甚远,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改革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就把聚焦点放在哪里,并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转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思品课延续“讲,练,背”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机,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既紧张又动手动脑。而且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要使思品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活”起来,可以采用这些方法。
1.关注时政,联系时事和现实生活。
很多教师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学生聊天时,提起达赖、CCTV“感动中国”人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电影《2012》等就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不到十分钟就昏昏欲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半是教师只偏重枯燥的理论讲解,忽视以时政、生活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据了解,学生大都喜欢讨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喜欢参与式的学习,喜欢学时事政治,其实这正是潜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只有抓住时机,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例如可以在讲课空隙中穿插讨论最近的国内外时事,或者评述社会现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师生共赢。
2.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刚刚走上讲坛时的一段时间里,我唯恐讲少了学生会吃亏,于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一节课下来,自己声嘶力竭、口干舌燥不说,还出力不讨好。因为初中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倦显而易见。经过老教师的指点,我做出调整,改为精讲、精练、精评。要做到这一点,课前的准备必须更为深入,必须理清教材的知识网络,收集更多的材料,筛选和设计各种训练题型。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繁为简,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在练习过程中,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精心挑选与重、难点相关的练习。例如针对教材上富有趣味的“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我让学生自己分析,组织答案,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增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讲评过程中,我一改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主要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讲评,指导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起到了举一反三、巩固知识的作用。
当然,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熟练运用,以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与巩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示范与训练。特别是习题设置应以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为宗旨,重视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训练,把练习过程当做开启想象、训练方法、发展思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思维品质,养成从主观、客观、宏观、微观等多角度去思考,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多视角去分析的思维习惯。
3.宽松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沟通,和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呢?
(1)新型师生关系: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信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氛围,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和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中获得力量和勇气,不断把活动推向深入。
(3)情感唤醒情感。
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能驱使人们在积极的行动中增强思维活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共振点并以鼓励、扶持、强化、肯定的态度去调动学生,定会激其情、集其神、促其思。即所谓以情动情,以情激趣,以趣激思,以思促高(效率)。
此外,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语、一段充满诱惑的悬念、一曲宛转动听的乐章……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聚焦思维”效应,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悟,从而学有所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