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力”四射

2012-12-31 00:00:00郭战钦
考试周刊 2012年21期


  所谓活力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立足于生活体验与应用,以预设—诱导—启发—自我生成的形式,师生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的氛围是阳光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充满再生气息的,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的社会性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一、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符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思维提升的需要。
  高中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处在趋于成熟的阶段,学习、生活领域进一步扩大,思维宽度进一步拓展,在问题的认识程度上,不但有能力掌握“是什么”,而且对“为什么”及“怎么样”充满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认知发展与思维提升的长期发展目标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重点不能再放在必然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培养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不仅如此,思想政治课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伴随政治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政治学科能力的养成所实现的学生个性的一种提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培养的是两种联系、发展又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
  2.有利于激发由认知到实践的转化。
  如果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的话,那么“到生活中去实践”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教学到生活,要求教师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畅谈牛活中的经验,让生活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是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取材于生活,而且要在教学目标上回归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生活体验与实际应用,通过层层深入的思维启发,与学生形成及时、紧密的互动,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内化为实践行为。
  二、构建活力课堂的策略
  1.开放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政治学科教材每年都作适时的修订,应该说现行的政治教材还是比较新的。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引用新材料,使用最新成果,用鲜活事例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蓝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设置必须依托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脱离教材,偏离课程要求,再热闹的活动设置也只会流于形式,就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研究,又要重视教材的开发与拓展,构建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极强,它包括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丰富和深刻的教学内容,覆盖多门学科,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等内容。因此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教材中的许多哲理、事例、人物、名人名言等都是教学的好素材,都可以用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有情之“理”,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些“理”中之情,引领学生体验政治课理论中的“情”,在“情”与“理”的交融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3.创新教学手段,激发政治课的吸引力。
  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化的政治观点。以往的政治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增强感性认识,但手段比较单一,往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在前进,政治教学的手段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4.制造“冲突”,提炼生成。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是活力课堂生成的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高亢,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语言交锋犀利,千方百计要弄个明白,从而使冲突迭起,达到高潮,因此说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与精髓,课堂教学因冲突而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最终达到教学生成的理想境界。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然而,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片面化,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在学习方面展示个性特长,赢得各方面的平等待遇,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总之,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生态化课堂,为此,我们必须使思想政治课堂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体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