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教材二次开发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智慧,释放了教师的个性,为教材增强了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素养 教材二次开发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含诸多方面,主要有:(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作出决策。简而言之,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层面——文化素养,意识层面——信息意识,技术层面——信息技能。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且大部分是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师范生,可以说已普遍达到了信息素养中的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所欠缺的是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寻求答案。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重新组织、分析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图片的处理》这一课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5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中的第2节。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常用的图片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处理更好地表达主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如果简单地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和所提供的素材上课,则不可避免地出现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变成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下面首先看看这四位老师是如何上这一课的。
第一位老师以“变脸魔术”引入课题,由男孩脸变成女孩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环节中,老师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接着用其中的一种——ACDSee软件演示“调整亮度”和“旋转与裁剪”两种操作,学生模仿完成,然后出示一张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合成图,演示在PhotoShop中如何将图片抠出来并合成出此效果,学生尝试完成,并添加文字。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还设计了一个拓展提升的任务,就是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一开始的“变脸魔术”效果,由老师和学生点评作品,最后老师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但由于时间关系,拓展任务及点评总结都没有来得及完成。
第二和第三位老师都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中掌握操作技能。第二位老师以“低碳生活”为主线,要求学生在PhotoShop中对图片进行亮度调整、旋转、裁剪及合成的操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第三位老师以“制作动漫海报”为主线,提供给学生熟悉的动漫卡通图片作为素材,要求学生利用ACDSee软件模仿完成调整亮度、旋转、裁剪和合成的操作。
第四位老师以猜谜语形式引出今天的课题《“我型我秀”个性月历制作——图片的处理》,先简单介绍了ACDSee、“我型我塑”、PhotoShop等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然后从版权、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引出学生易上手的“美图秀秀”图片处理软件。随即请学生做模特,用现场拍摄的照片作为月历的前景素材,先分析素材对于表现主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软件中的功能对素材加以调整,如亮度、裁剪和旋转,再鼓励学生探索软件中的特效,将前景图片进一步美化,彰显个性。最后从老师提供的月历背景中选择一张,与处理好的前景图片加以合成,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在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后,请学生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我型我秀”的月历制作。
对照教材,四位老师或多或少都做了二次加工,但是由于老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不同,二次加工后的效果各有不同。
四、从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看教师的信息素养
第一位老师,只看她的教学设计,步骤清晰,首尾呼应,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听课的老师听得累。仔细分析,是因为这位老师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很好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在教学方法上较多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操作,学生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学习层面,缺少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信息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第二位老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任务,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可见这位老师已经意识到,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给出的任务不够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成就感也不足。而且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松散,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够,再加上老师的语言缺乏激情,给人的感觉非常沉闷。
第三位老师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而且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卡通为素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哪些操作,达到怎样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的要求过于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很好地提高。
第四位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明确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之后,从而产生对图片进行处理的需求,激发学习本节内容的热情和愿望,教学过程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她对新课程的理解,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在对学情的分析中,她认为图片处理是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选择一款难度适宜、实用性强的图片处理软件进行教学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教学内容不宜过深,教学设计应着重于学生掌握图片处理基础知识技能后的个性化塑造和长远意义上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五、我的思考
信息素养是当今教师必须具备且有待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技术教师更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材不可能时刻随之改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重组利用,二次开发。而学生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是体现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领悟纲要,消化教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但是教材的二次开发绝非教师随性所为,首先要消化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地处理教材,这样才能使教学不流于随意。
2.精选素材,事半功倍。
教学素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元素,是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基本载体,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信息技术学习价值的重要资源。由于地区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素材很难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挑选素材,做到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多样性。比如第四位老师采用学生的生活照作为素材,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教授的“美图秀秀”软件对学生来说很实用,提供多种背景供学生选择,又可以做出多样化的月历。做到以上几点,学生就会动起来,课堂就能活起来,轻松实现有效教学。
3.留有空间,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信息素养更无法得到提高。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坚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2]初中信息技术(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