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毫无头绪,就像盲人瞎马一样乱撞一气。而阅读在中学阶段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与阅读能力有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再害怕它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知人论事,寻找突破口。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熟悉的作者,首先要弄清作者的生平、思想,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个性特征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甚至决定了作品的内涵。据此,我们可以更贴切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7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准确地解答本题,关键要了解作者王维的诗,它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他在晚年的时候,虽身居高位,却对官场日益厌倦,常有归隐之心,沉湎于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这首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其次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因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品,所以我们要紧抓时代的脉搏,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红楼梦》产生于清代的“康乾盛世”时期。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这种背景在《红楼梦》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中就有所体现。了解这个背景对于我们分析《红楼梦》这部作品很有帮助。所以,适当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也是解题的关键之一。
二、品读题目,以题眼为突破口。
题目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而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常常又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以,我们要仔细品读题目,并从中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有助于你快速把握全文主旨。如《劝学》一文,可抓住题目思考:(1)本文以“劝学”为题目有何用意?(2)“劝”字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我们得出本文的用意在于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在文章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又如2002全国卷大阅读的材料为《话说知音》,从题目便可得知文章当属议论性的,第22小题的B项“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提示了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这种表达应是记叙类文章的,与题目《话说知音》暗示的文体不符。这样通过品读题目,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方向,找到突破口。
三、整体入手,寻找突破口。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加工而成,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整体。这就决定了它不能被随意肢解和拆分,所以我们对作品地理解要建立在整体上。只有建立在整体上,我们才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高考阅读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中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解题。如1999年全国卷第23题就是直接用全文的主要思想内容答题的。该题的第一问:“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即文章的中心。找不到这个中心就不算到位,当然也就答不好这一问了。
四、以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突破口。
这里所谓的关键词,主要指对关键内容起标识或强调作用的词语,以及构成答案所依赖的词语,关键句主要是指构成答案内容的重要句子,在做题中若抓准了关键词句,就等于抓准了突破口。如鲁迅的文章一直以来以思想厚重很难把握著称,要理解他的文章,就得从一些关键语句入手。如阅读《纪念刘和珍君》,抓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中的词句来分析,就能正确理解全文。
五、通过比较赏析,寻找突破口。
有比较就会有区别,这样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印象。所以把比较运用到我们的阅读中,能让我们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如《过秦论》与《六国论》这两课,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后,可发现两篇小说惊人的相似之处:两文同属于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的缘由,一评六国破灭的原因。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的手法。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结构安排不同;(2)组织顺序不同;(3)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4)论点位置不同。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
六、借助想象,品味作品意境,找准突破口。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同样,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读者只有发挥想象,才能领悟作者那含蓄隐晦的情感,如《包身工》中包身工一天生活的具体情形,《祝福》中祥林嫂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的情形,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填补,可以说,想象贯穿于品味,体验的全过程。
上述六种方法,在阅读中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得其门而入,登文学大堂入大雅之室,就会读出滋味,读出兴趣,读出领悟,读出收获,读出能力,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