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学科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成为学生主体意识和智力发展的动力。中学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更多的享受。轻松快乐地教,自主快乐地学,尽情地享受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实用性,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享受,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 语文学习 人文性 审美性 实用性
语文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学生喜欢语文吗?语文学科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学生主体意识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只有时时带给学生快乐与享受,碰触到学生敏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变繁重的学习为轻松的享受,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怎样才能使学生享受语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享受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方面,这是新世纪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不仅要着眼于让青少年在求知过程中学会做人,而且要引导他们协调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成为有志气、有抱负、有民族优秀精神的新人。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含人自身发展完善的问题。语文课本中丰满的人物形象、真实的生活情景,抒发的人间真情,折射出崇高的人性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享受文章的人文性。例如,诗词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音乐的辅助,画面的展示,配乐朗诵的渲染,引领学生在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叹诗人所叹,把学生的想象力引向未知领域。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凸显的人文性,借助场景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彰显,时代背景的渲染,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知,去领悟。学生通过自身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龄人的对比,可体会《清兵卫与葫芦》中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清兵卫的无奈;认识到《风筝》中的文学巨人鲁迅,对世事人生形成深刻的认识,站在巨人的肩上俯瞰人间万象,认识社会。
至于语文课文中那些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文史见证,以及对世事的评述,无一不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特性。老师可带领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姿态融入到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中,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了解和掌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种协作关系,从而在语文学习中享受语文。
二、据情析文,享受语文的审美性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和审美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与体验,进而按照美的规律自觉地表现美和创造美。
语文教材是作者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情感结晶,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剖析人物性格特征,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领略章法的变换有序。在动情的分析中,感受作品中昂扬奋发的豪情,拳拳的爱国爱民的真情,依依惜别的柔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对丑恶的厌恶之情,对弱者的怜悯之情。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美的感受,借助语言媒介,学生体验情感,美感,产生美的联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文学的熏陶,在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享受语文的审美性。
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之美,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田园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义无反顾的行为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的高深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美,《沁园春·雪》中傲视苍穹、主宰命运的豪迈气势,《孔乙己》里众人麻木笑声带来的哀怨之痛……这一切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学生学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甚至情绪高涨、热血沸腾,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审美的功效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激活,进而达到学习语文也是为了享受语文的目的。
三、亲历体验,享受语文的实用性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对该语种的感悟、内在和外化、运用之综合能力。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综合的广义的语言学科。列宁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亲历体验,在各种体验中享受语文的实用性。
1.在多种活动中体验。开展辩论赛、故事会、演讲、知识抢答、课本剧、知识板报、名著阅读与欣赏、佳作展示等一系列语文活动,既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趣,在活动中长智,在活动中享受。
2.在课外实习中体验。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实习,是体验语文实用性最便捷,学生最受益的方法,在实习中学生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面对复杂的交际场合,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要处理繁琐的事务所有这一切要求学生应当听得懂客人要求,说得清要表达的意思,看得明白工作计划、程序要领、写得出规范的文本。平日语文能力的训练,在实习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同时在运用中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语文的实用性。
3.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出门购物,与商家的砍价;朋友聊天,与亲人的音信联系,等等,无不都是语文能力的展示。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能力运用的高手,在这缤纷的大千世界中,你一定会成为佼佼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大声疾呼:“语文教学是育人非‘育分’。”我们应该砸碎语文枷锁,让我们在激情飞扬、灵魂震荡、才华喷涌、思想闪光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真正领略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真正实现语文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享受语文,传承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