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校学生受学业负担较重、竞争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有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高职校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校 学生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优势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目前,高职校学生频频发生的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因此,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特有的途径了解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高职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较难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部分学生进入高职校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教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
1.2 较难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高职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初中有很大差异,学习方法要从初中期间由家长、教师管教下的被动学习转变到在高职校由个人主动自觉的学习。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久之觉得学习有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1.3 人际交往困难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个人与班级、班级与班级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部分学生缺乏交往技巧,常出现迷惘与困惑,产生自闭或对他人产生敌意。
1.4 家庭经济贫困
家庭经济贫困会使学生心灵深处不自觉地具有一种挫折感,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给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造成很大影响。
2 高职校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1 承担着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
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工作处于学生管理的前沿。学生一进校,班主任就承担着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学生面对新的老师、同学、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时班主任要循循善诱、从各方面给予耐心讲解和解释,消除学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2 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班主任与学生是整个学校体系中最为亲密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都与班主任紧密相关。班主任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降低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2.3 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教学常规管理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常规管理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时可以影响其品质、塑造其人格。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与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3 高职校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的途径
3.1 入学时及时进行校园适应期教育
高职校学生进入学校时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龄,学校环境与中学大相径庭,新生入学后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尤其是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尽快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情况,及早发现“高危”学生,给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和规章制度、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特点、优秀毕业生事例、校企合作模式等,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目标,正确对待学习,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用亲和力去消除学生的惶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2 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书法绘画比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会演、专业技能竞赛等,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升华,有效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妥善处理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
3.3 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班主任总是以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人格修养,努力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1)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工作中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使班集体更加和谐。(2)善于使用“同感”。班主任工作中要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换”,班主任的“同感”,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有时候良好的“同感”能较好解决许多心理问题。(3)挖掘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班主任要针对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解开心理上的疙瘩,发挥“釜底抽薪”之功效。(4)与学生进行讨论式沟通。班主任应与学生进行讨论式沟通,在谈话中多用开放性、启发性提问,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解除学习中的种种困惑。(5)掌握批评学生的技巧。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应做到以理服人,不采用高压式谈话,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
3.4 多关注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包括学困生、思想品德异化生、行为和情绪异常生等。班主任要掌握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一要善于挖掘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融入班级集体。二要正视现实,承认差异。多给他们参与交流的机会。三要讲究教育艺术,在工作中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四要重视采用激励手段,只要问题学生有微小进步,应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催生他们找回自我。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高职校班主任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使学生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