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老区文化 企业文化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5-01
高职院校加强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企业认同感、提高人文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2011年至2012年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对湖北省省属及地市五所高职院校的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989份,回收率98.9%。男性525人,女生464人;来自城镇311人,来自农村678人;文科350人,占35.4%,理工科639人,占64.6%。同时我们还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情况,分析成因,提出相应对策。
1 高职学生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素养现状
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高职学生对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两种文化素养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上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两种文化的重要性存在困惑心理。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掌握一定的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对你的发展而言”的问题中,选择“很重要”、“有一些作用”、“没有作用”分别是38%、52%、10%。
(2)两种文化精神了解不深。在回答“红安精神内涵为”的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是52%;回答“在许多企业中,使用5S管理,指的是”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仅为35%。
(3)受两种文化的熏陶不够,知识较欠缺。在回答“1927年11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大别山地区举行的首次著名武装斗争是”的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为62%;在回答“在黄冈这片热土上,曾诞生了位中共一大代表,位国家主席,元帅”的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为41%。在回答“黄商购物中心把每年的月日定为顾客节”的问题中,答案正确的为25%。
2 高职学生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缺失原因分析
2.1 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
老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提炼,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反思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对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都有明显的缺失。一些学校虽然认识到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人员保障或经费保障,以及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健全的培育机制和考评体系,致使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培育的方法比较单一,路径比较狭窄,培育效果欠佳,严重淡化了大学生老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忆。
2.2 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民族精神和老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淡化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多元的文化空间使大学生对消极的东西缺乏辨别能力,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统一性、协调性,使得他们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甚至对民族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
2.3 职业生涯教育的滞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也难以摆脱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怪圈,学校很少引导学生按照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学习、训练和提高。且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毕业时才举办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宣传就业政策,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咨询和指导,学生不解渴,家长干着急。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显然是滞后了,直接导致学生企业文化认同不到位。
3 提高学生老区文化和职业文化素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核心举措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高校在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更应以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为主导。主要包括:公民与传统文化、公民意识与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中的道德与法等,让公民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生长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意识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弘扬民族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内容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信息化时代不断生成的海量信息中,大量消极、落后的信息容易遮蔽甚至异化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崇高性,导致当代大学生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而,强化红色教育,抢占文化高地等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要让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存在于大学生价值观之中。
3.3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是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做法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充实大学生生活,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感受力、领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观,在教室、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的画像、语录,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品位高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氛围,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史馆,使其了解学校艰苦创业的非凡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能对大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情感、鼓舞学习热情的作用。
3.4 校企文化的融合是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对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有很强的熏陶作用。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寻求共性,形成共识。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要积极尝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推广企业文化,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当中,是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文化教育实效性,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把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教育载体新内容,营造既彰显老区精神内涵又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对高职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苑.关于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2] 张首行.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2011(8).
[3] 刘明涛,王莹华.试析当前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4] 21世纪秘书网[EB/OL].http://www.21mishu.com/lunwen/qyyxlw/qywhlw/201003/490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