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2012-12-31 00:00:00梁艳梅
科技资讯 2012年27期


  摘要:通过对某在校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开展资料采集、心理行为分析与治疗的记录和分析,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的相关理论进行心理分析与行为治疗,在求助者的积极配合下,最终达到心理咨询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恐怖 咨询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07-01
  1 案例情况
  1.1 求助者情况
  陈某,男,18岁,大一学生,大庆人,家族无精神病史,家教传统,望子成龙。初、高中阶段,在校住宿,由于父母管教不到位及青春期叛逆,沉迷网游,遭班主任责骂,导致害怕见老师。随后发展到不敢与陌生人交流,严重影响睡眠。进入大学后情况更为严重,并为此焦虑和痛苦。既往身体健康,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1.2 主诉
  自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遇事喜欢独自思索。初中开始住校,父母比较远,管不着我。我与同学经常抽烟、逃课去网吧玩游戏。初三换了班主任,非常严厉。大学,我以为环境变化,情况会好转,但实际情况越来越糟糕。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甚至避开人群。
  1.3 观察和他人反映
  辅导员反映,陈某较少与同学交流,交流时神色慌张羞怯,面红耳赤,浑身直冒汗,动作僵硬,眼神不敢直视对方。曾因逃课被发现,表现非常紧张,说话不连贯。上课总低着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与老师说话。
  接受咨询时,不敢抬头与咨询师对视。其自知力和定向力完整,衣着整齐、举止得体,言语欠主动,表情焦虑伴时有紧张不安。无明显的幻觉和妄想。
  1.4 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为194,阳性项目有58项,躯体化1.25、强迫症状1.90、人际关系敏感3.22、抑郁2.00、焦虑2.20、敌对1.80、恐怖2.90、偏执2.30、精神病性2.00,其他1.71。对照SCl-90国内常模(成人),其人际敏感分值明显偏高,恐怖分次之。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60分,中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65分,中度抑郁。
  2 评估与诊断
  2.1 心理状态的评估
  依据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第一,求助者有主动求助的愿望,无幻觉和妄想,因此其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第二,求助者知道这可能只是自己紧张担忧,但却无法控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其知、情、意是协调一致,从而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是一致性的;第三,其除了情绪变化,其个性没有变化,因此符合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依据上述分析,求助者的心理活动是正常的。
  2.2 案例诊断及依据
  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诊断理论,本案例诊断是社交恐怖症性神经症。属于严重心理障碍。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可排除精神病。由于初始由生活事件引起,据许又新神经症评分标准,持续时间已长达一年评2分;痛苦程度病人无法自己摆脱评2分,严重影响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的功能评3分,该求助者在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方面得分为7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症状主要为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身体倦怠、胸闷气短、怕与别人目光接触等。据此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3 咨询方法和原理
  据求助者的情况,经与求助者协商并同意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等方法进行咨询治疗,并与求助者共同制定了治疗计划。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
  系统脱敏疗法是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来访者与治疗者一起做一个等级层次表。这个表中列举一系列能够诱发恐惧的情境,包括从引起最低度恐惧的情境到引起极度恐惧的情境;(2)治疗者教来访者练习并达到完全放松;(3)当来访者学会放松后,让他开始尝试做等级表中所列的引起最低度恐惧的一件事。
  4 咨询过程
  4.1 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
  首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倾听求助者叙述,收集了解情况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让求助者明确自己目前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模式,消除求助者的顾虑。其次初步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确定了咨询目标和制定方案。再次对求助者进行松弛训练。最后布置家庭作业。
  4.2 治疗与巩固阶段
  4.2.1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第2~4次)
  首先向求助者讲述社交恐惧、焦虑的一般性知识,包括患病率、症状表现,治疗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的安排、要求及时间等。其次针对患者的回避行为治疗,向求助者讲述“回避行为”的致病机理和进行暴露练习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情绪监控表,用来记录自己焦虑情绪变化。再次改变认知,正确认识交往。目的在于让该求助者抬头看人,培养正常交往习惯。
  4.2.2 系统脱敏法治疗(第5~6次)
  经历上述疗程,求助者在反馈中感觉好了很多,为巩固疗效,咨询师在求助者已掌握放松技术的基础上,建立1~8级恐惧反应层次表为:(1)和人一起但不说话;(2)和家人讲话;(3)和陌生人讲话;(4)和辅导员讲话;(5)和任课老师讲话;(6)小组发言;(7)班级发言;(8)参加苗子竞选。让其从恐惧度最低的等级开始,进行想象脱敏,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然后停止想象,进行放松。依次逐级通过,直至求助者能够想象最糟糕的情景时不再受恐惧焦虑的折磨。接下来,让其把获得的这种行为和感受移植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现实的人与人交往中真正进行实地脱敏。
  经过总共6次咨询治疗,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总结了咨询过程中的感受,咨询师要求求助者要学会自己成长。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及时给予他鼓励,并建议参与人际交往小组活动。
  5 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为“我现在像放下了一个很重的包袱,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与人交往,能抬起头和大家交流”。辅导员反映能与其交流,同学反映可在宿舍里面走动,与人交朋友。干预后心理测验结果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恐怖1.75;人际关系敏感1.80;焦虑1.65;其他各项指标已恢复到常模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45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为35分。根据求助者自我描述、他人反映以及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评估认为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能正常听课、回答问题,与他人交流,参加活动,消除自卑感、紧张、焦虑情绪,消除了求助者的目光恐惧,纠正了求助者对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方式的认知偏离。
  参考文献
  [1]钟有彬.认识领悟疗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