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频繁发作,产生的危害越发严重,人类承受气候的压力越来越大,倡导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住宅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低碳环保,从规划设计伊始,鼓励设计单位在设计伊始注重采用低碳环保材料与产品、采用可再循环的材料;在工程施工过程注重采用节能材料、采用节能措施、采用环保工艺,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应从功能需要和低碳环保出发,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践行低碳理念。
关键词:低碳 环保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04-01
2012年北京的特大暴雨、接连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台风、远在美国的高温干旱、伦敦奥运期间的低温多雨……气象灾害频繁发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后果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与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节制的碳基燃料消耗是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仅仅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一个折射而已。在我国建筑的低碳理念正逐步受到重视,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得到体现。
1 科学设计 遵循低碳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在建筑的设计伊始就应遵循低碳理念科学设计。市面上已经出现多种供规划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中模拟室内外环境条件的计算机软件,通过参考模拟分析的结果,使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2 新技术、新产品 促进低碳
在建筑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上往往会大大降低建筑物的单位能耗。外墙节能方面近几年我国在已经形成了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相关的成套技术,目前国内在外墙节能上采用夹心保温的做法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往往可以使建筑物因为外墙损耗的能量降低80%,外墙保温的应用大大降低建筑的单位能耗。在门窗节能方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中空玻璃、镀膜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等,新型玻璃的应用对于建筑的单位能耗的降低都具有积极意义。屋顶节能方面,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在我国收集太阳能供应热水的技术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低层、多层住宅收集太阳能供应热水的技术与建筑一体化正日渐成熟;高层住宅收集太阳能供应热水技术也已取得突破;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包括海水源、再生水源热泵等技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大应用。将来我们要对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的门窗、以及可以用于新建住宅和已建住宅改造的遮阳产品予以足够重视;对于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进一步开展适用性研究,进一步分析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对降低单位能耗的作用,系统地优化设计,以利于未来进一步推广,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低碳建筑的技术,施工过程中践行低碳操作规程,使之成为成熟的成套工法。
3 科学施工 落实低碳
光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材料是不够的,要落实低碳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科学施工。在实际施工还应注意:(1)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墙体、屋面和地面围护节能工程应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应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2)建筑物中大部分能量损耗来自门窗,如果门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能满足节能设计要求,不仅能把热浪、寒潮挡在户外,减少能源的损耗,还能降低噪声污染,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平开窗不但具有密封性能好的特点,而且具有上悬通风功能可以保证室内通风换气,高层楼房尽量不要向外开。遮阳以往的遮阳系统一般在户内,窗帘仅仅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遮阳假象,实际上已在屋内已经产生温室效应,不可避免地使室内积聚热量,而户外遮阳不仅能够挡住光线,又能通过遮阳面料吸收与反射大部分热量,有数据表明,户内遮阳进入室内的热量占80%,而户外遮阳只有40%。(3)采暖节能工程,安装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散热设备、阀门、等应按照设计要求安装,不要随意增减和更换;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能够轻松挂放于墙上,解决了非顶层住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难题,但太阳能热水器最好要与装修同步进行。(4)配电与照明低压配电系统采用的电缆、电线截面不得低于设计值,照明系统要进行节能论证,如安装节能灯和声光控感应灯具等。(5)换气系统节能改造,开窗通风既会造成室内能源的浪费,同时也会使得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室内,而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和热交换功能的新风换气机在不浪费室内温度的情况下,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流,既低碳又环保。要落实低碳在施工过程力求践行低碳理念。
4 景观设计 保障低碳
小区景观设计除了从功能需要出发,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同时要做好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进行必要的治理,以实现建筑和环境的有机融合。践行低碳在小区配置必要的设施,设置必要的场地,改善建筑周围的空气、环境质量角度出发,种植一些适应建筑周围气候的树木与植被,破解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园林专家的测量,花草净化空气的“呼吸量”,仅相当于同等面积乔木树冠的2%~10%,而且遮阴、防风、隔噪的功能不能与树木相比,同时树木的养护成本远低于草坪,仅为草坪的2%,因地制宜适当增加乔木的保有量,既可以节省大量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也可以落实低碳理念。近几年我国的一些住宅小区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注意对土地原生态的充分运用,通过简单改造营造出良好的小区环境质量,这是值得借鉴的。
倡导绿色生活,引导低碳未来,住宅建设过程从工程规划设计开始就要重视低碳环保,优先考虑低碳环保规划设计,鼓励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低碳环保材料与产品,积极采用可循环的材料;重视工程施工过程的低碳环保,将施工过程采取的节能措施、施工材料的循环使用率以及施工废弃物数量作为评标指标,促使施工单位低碳环保;小区的景观设计应从功能需要出发,有意识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面对低碳经济新形势,在住宅建设中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不仅是应对气候变暖考虑,也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薛伟辰,冯大斌.低碳经济建设中的混凝土结构[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