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对一个人人格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来说将受益终身。
一、通过文学作品的影响,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如对粮食没有多少认识,不知道要爱惜粮食,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念古诗等,因此我在平时各类活动中我经常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要爱惜粮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比如:我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
诗歌朗朗上口,也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形式,我在平时会让他们学习一些诗歌,比如:古诗《悯农》;学习进餐方法的顺口溜,如:“大馒头,哪里来?”(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又如:小小手,真灵巧。一手拿勺,一手扶碗。挺起胸膛,轻靠桌子。一口饭,一口菜。不洒不漏,送到嘴边。
二、采用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重视。
小班幼儿已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增加,幼儿的动作会更加灵活而且有条理。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会使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当今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由于年龄小,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幼儿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弱、不爱劳动、懒惰等,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要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自我服务的内容如果单纯地讲解,示范,幼儿学起来就感到枯燥无味,因而需要教师采用各种形式新颖的游戏活动。如:我在教幼儿扣扣子时,用废布自制了许多果树,用扣子当果子。我说“果树上长满了果子”,孩子们就把果子尽快地扣上去。说“我们把果树上的果子都摘下来”,孩子们就把扣子解开来,这样反复练习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会穿衣服时,我运用边说边做的形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穿衣服。“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刺溜刺溜上房子”,幼儿积极性很高,而且在以后每次穿衣服的过程中都有幼儿边说边穿。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消除了紧张情绪而主动参与练习,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了发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自我服务的意识开始萌发。
三、通过树立榜样,表扬、鼓励等手段,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幼儿园中有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他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回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成为自觉的行动,幼儿经过反复练习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幼儿老师要时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星期剪一次指甲,每月理一次发,每次分发点心、发菜前都先去洗手,给幼儿一个好的示范。
每个幼儿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每当发现幼儿的一点点优点,就给予表扬和鼓励:给个五角星、发朵小红花、奖励个小将杯、竖一下大拇指等,就这样,在一片表扬声中个别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卫生习惯。
四、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在幼年时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举止,将来才能在一个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的和谐社会中,塑造自身高贵的品行。培养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学到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学前教育中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十分注重将文明礼貌行为渗透在幼儿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品性的形成。当然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幼儿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求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续性,把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内容及具体要求,通过家校E通告知家长,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引导家长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的思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
幼儿在这种良好的文明礼貌环境的影响下,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便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现在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老师都会说:“老师好!”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能说文明话,做礼貌事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幼儿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求教师有自觉的方法意识,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是啊,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