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场地,教师是实行课堂教学和管理的专职人员。但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诸多行为表现并不完全由身处其中的课堂场域和受其引导的教师行为所决定。作为具有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其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分析并加以总结,指出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学校制度与教师因素,以及家庭与社会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三大要素。为了实现优质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三大要素尤为必要。
关键词: 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 课堂行为 主要因素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受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班风、班规和外界环境决定了学生课堂中的群体性行为特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面对的大部分环境因素都相同时,学生个体间的行为表现却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学生自身内在因素及各自不同的家庭、经济和社会交往环境所致。因此,分析和把握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正确解读并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关键。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1.年龄导致的生理、心理变化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特征必然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相应地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在抽象思维、接受新鲜知识与复杂事物,以及对于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在课堂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层面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他们在人际交往形式和本质上开始有了较大变化,越来越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的尊重与承认+P0RuYdQl9MK/On/FOwS3RcR9w/dVA3WYW4hEstwWQs=,特别是在青春期,会更加“独立”和叛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要求和挑剔越来越多,对权威型和专制型的教师也越来越反感。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应当更多地体现民主与尊重。
2.性别差异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通常认为男女两性在认知能力、情绪表达、沟通交流、面对压力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典型特征。例如,男性更倾向于用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比如直接进行面对面的身体对抗,或者他们可能大吼大叫或拍案而起。相反,女性则偏向于使用间接的和关系型的攻击行为。[1]一般情况下,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差异。女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容易配合,发生课堂捣乱和与教师在课堂上产生冲突的机会少些,表现得更加守纪律;男生则在安静的课堂里少有耐心,在户外活动中大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在体育课上也更加活跃。当然,男女两性的差异还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活动的其他方面。教师如果忽略了对男生和女生性别行为特征差异的认识,就很可能导致无意识中对学生的差别对待。得到不平等对待的学生很快会形成较强烈的不公平感,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危机,从而更不利于教师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
3.能力差异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由于学生个体在遗传、天赋、智力、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不同,必然会造成各自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认为,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有自信,在与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中也更加活跃和积极。这些学生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称赞会在课堂上有更强的“表现欲”;然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出丑”或丢面子,则采取回避和退缩的行为,以此逃避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正面交流和互动。于是,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隐退”,更容易造成教师对他们的忽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有所不同。能力强的学生更倾向于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能力弱的学生则更在乎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友善和包容。这是教师应当注意的。
4.学生的性格差异对课堂行为的影响
在日常学校生活中,课堂以一种师生间人际交往的微观环境而呈现,是师生交流的最普遍场域。身处这样一种特殊交往环境中的学生,因各自性格不同,也必然会在课堂交往中有不同表现。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外向;有的消沉,有的激进;有的沉默木讷,有的善言能辩……课堂中学生也就因此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特点和诸多课堂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正确解读他们的课堂行为。
二、学校制度与教师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1.学校管理与教育特点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学生的课堂行为具有鲜明的“学校特征”。所谓“学校特征”,一般包括校园文化、学校传统、行政管理、考试制度、课程设置、规章奖惩、学校设施、师生风貌等方面的总体特点与特色。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里进行,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课堂物理环境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当学生处在色调明快、温度适宜、座位合理、气氛融洽的环境中,就会有一种愉快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其课堂行为也会表现得相对融洽和配合。相反,如果学生处在环境较差、气氛沉闷的课堂中,就会无精打采、情绪低落,这时学生就很可能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如有的学生哭诉道:“我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心里很烦,很乱,也很孤独,孤独得令我害怕走进这个教室。我常常想哭,却没有泪。也许心中有太多的压抑和忧郁。”[2]另外,更有甚者,当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班风和校风充斥于校园时,也会有更多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教师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通常会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进程中对学生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事与愿违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于教学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影响。倘若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那么他的教育教学方式就必然存在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受晋级提拔、绩效工资等利益的驱使,教学中表现为重智轻德,只看重高分数、升学率,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上课、补课、题海战术成为学生常规的学校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引起学生更多的厌倦、叛逆和对抗性的情绪。当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还是我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除了“应试”这样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之外,大多数教师还秉持着其他这样或那样带有偏见和问题的观念。而这些教育观念势必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负面、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深刻反思和改进。
(2)教师的业务能力
有的教师的个人素质、学识水平、专业能力较低,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钻研,也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研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枯燥乏味的活动,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问题行为层出不穷。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产生失望,缺乏尊重教师的意愿时,课堂管理也会变得格外困难。库宁(Kounin)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处理教材快慢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只困在一个问题上,这样学生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3]
(3)教师的管理方式
良好的课堂管理既能及时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行为表现。但对于课堂管理,教师必须采用相应的合理方式。大体上说,教师错误的课堂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放弃了自己对课堂管理的责任,无视课堂秩序和学生的问题行为,对学生冷漠,不关心学生,听之任之。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教师及时的提醒、引导和纠正,做出一些违纪的错误行为,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因此变得混乱。二是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看得过于严重,同时又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对学生的冒犯和抵触惩罚过度,有失分寸,方式简单粗暴。事实上,对于学生所犯的严重错误。给予一定的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惩罚的具体强度和方式。对于任何奖惩,只有教师首先基于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然后运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学生才会真正接受。
(4)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师的人格品质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工作认真负责、教学严谨、尊重学生、意志顽强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并获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而教学态度不认真、举止简单粗野的教师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抗情绪,并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4]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师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可以用轻轻一句话、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迅速安静下来;而威信不高的教师则很难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秩序。
三、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1.家庭因素
除了学校外,学生生活的另一个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家庭因素有很大关系,学生在家庭中的很多问题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上。
(1)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对学生造成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是贫富、父母教育水平这样的差距那么简单,这种差异最主要是以一种家风的形式体现并发挥作用的。[5]不同的家庭背景形成不同的家风,以学生各自成长的家庭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体现出来。学生会将各种在家里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模式带到课堂上来。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那些家庭破裂、缺少温暖、成员间感情紧张、父母离异、缺乏管教的孩子总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多、更恶劣的问题行为。通常要么是逃避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性格孤僻、行为怪异、自暴自弃等;要么是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差、容易冲动、经常吵架、打架等。
(3)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点。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政治地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影响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通常认为,在课堂管理中,家庭教育比较差的学生比家庭教育较好的学生更有可能对抗教师提出的配合教学、自我控制、勤奋学习等要求。
2.社会因素
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内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等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化,也面临着许多考验和挑战。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暴力色情、恩怨颠倒、黑白不分。作为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必然会身处其中而深受影响。他们也会将自己在社会上受到的诸多消极和负面影响带到课堂上来,以更多问题行为和过激言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一系列困扰和阻碍。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当代社会的新特点、新问题有自己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1]方刚.性别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119.
[2]杜萍.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9.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9.
[4]王晓晶.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管理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5.
[5]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