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2012-12-31 00:00:00顾汉文
考试周刊 2012年92期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责任。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并指导语文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只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创新的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我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于强调老师的作用,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实现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作文教学中,过去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重视教“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记叙文写法一二三,议论文技艺ABC,学生虽然能写出规范文章,但写出的作文往往存在“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与思维方法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方法主要有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外向思维、交叉思维、变形思维等。如对一些古训,我们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古训“班门弄斧”讥讽一些才艺平庸的人不自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可引导学生反其意而用——何妨弄斧到班门,鼓励大胆表现自己。古训“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应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常在河边走,照样可以不湿鞋,甚至可以出淤泥而不染。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等古训,我们都可引导学生求异求新。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教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用硬性的要求和划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灵性。

阅读教学不能重吸收轻表达,重理解轻创造。这就要引导学生首先能钻进去,接纳、领悟,然后跳出来,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开智,立德、审美并不断创造。如教学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在张扬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敢于超越前代贤人的创造精神,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典范。

当然,初中生的“创造”不能拿成人甚至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较,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又更好地认识了“自我”,今日之我超越了昨日之我。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初级层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主要指这种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所以,阅读教学最可贵的是激活思维之水,鼓励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革,就一定能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