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2012-12-31 00:00:00李娜
考试周刊 2012年92期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教学设想】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欣赏歌曲《乡愁四韵》。《乡愁四韵》是余光中先生关于思乡的诗歌。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永恒的主题,从远古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柯灵的《乡土情结》。

二、朗读课文

学生挑选最喜欢的段落并朗读,说明理由。(教师评价:悠远绵长,勾起了我们的相思之情,真情流露,同学们的表情随着乐曲的起伏而变化,达到了人、曲、文三位一体。)

三、文本研习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关系到文章的结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可以给全篇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定基调。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这篇课文的“眼”在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该段提出了关于乡土情结的话题。(教师提示:那什么是乡土情结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体会情感。)现在请同学们用第一段中的词语给“乡土情结”下一个定义。(答案:乡土情结是一种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的永不褪色的情感)

2.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又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我们再读读第二节,先感悟)

明确: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教师提示: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教师小结:因为父母亲族的爱,因为家乡的山水草木,因为悲欢离合的家史,因为邻里乡情,乡土渗进我们的肌肤,沉淀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乡土给每一个人打下了深深的童年的烙印,但是人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远离故土。那么,离乡之人对乡土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齐读课文第六段)

3.一代又一代浮海远游的炎黄子孙,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同学们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向心力的高度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又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我们可以得出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教师小结:是故乡,唤起了人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人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

四、拓展阅读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首诗,这就是余光中的《乡愁》。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

明确: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每个意象都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邮票—母子情?摇?摇?摇船票—夫妻爱

坟墓—生死痛?摇?摇?摇海峡—思乡愁

五、课堂训练

在余光中的心里,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这些意象是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假如有一天我们远离故土,我们会把乡愁比作什么呢?以“乡愁是什么”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体现出淮安的地方特色。(可以从饮食、山水、历史文化名人等方面考虑。例子:乡愁是软兜长鱼的香气,乡愁是淮海路上的霓虹,乡愁是洪泽湖的夕照,乡愁是老子山的轻烟,乡愁是茶馓的酥脆,乡愁是今世缘的醇香。)

六、课堂总结

我们在谈论软兜长鱼、平桥豆腐的时候,品味着乡土的味道;在遥望洪泽湖的夕照、老子山的轻烟的时候,感悟着乡土的美丽;在缅怀关天培的忠烈、周恩来的高洁时,眷恋着乡土的气息。

在我们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包含着浓浓的乡情,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乡土情结将永远追随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