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域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12-12-31 00:00:00李健
科技资讯 2012年31期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主渠道和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把地域文化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引进第二课堂活动、引进社会实践等途径,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学生接受,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关键词:地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42-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主渠道和重要途径,如何使其在内容上更加体现人文精神、贴近实际生活、被广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真正的教育实效,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重要的课题之一。在中华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以地域为依托,形成了诸多厚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髓,影响着本土民众的信仰、行为乃至地方的经济、政治,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挖掘本土地域文化传统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程吸引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 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本土民众在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包括乡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地名沿革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人格、品行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自然而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国边陲省份黑龙江省为例,在黑龙江这块黑土地上,孕育、萌发、传承着支撑历代黑龙江人生存与生活的“黑土魂”,即黑龙江精神,它包括开拓创业、无私奉献、豁达包容三种精神: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底蕴。历史上黑龙江流域的黑土先民们不甘于边隅,勇于南下开拓,纵横驰骋。这一历史过程折射出的排除万难,披荆斩棘的品格,有着永恒的文化价值;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品格。历史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精神获得了新的承继与升华,这就是黑龙江人在为新生的共和国建设奋力拼搏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它集中地体现在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开发、大小兴安岭林业开发的历史过程中。表现的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讲科学的求实精神,是黑龙江精神文化积淀在新时代的提升。海纳百川的黑龙江精神胸怀。黑土地域由于人口的多次迁移、流动、交往、融合,形成了豁达通融、兼收并蓄、容纳大度、不排外的开明精神。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胸怀,使黑龙江的文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

2.1 把地域文化资源引入课程教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感召力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要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有着严格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是科学、严谨、权威的,但理论阐述多于实践实证,缺少生活气息,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刻板、生硬,考核方式单一、教条,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根本起不到育人的实效。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结合高校所在地域及大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实际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地域文化资源的精髓融入到课程中,对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例如:黑龙江本土学生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石油会战特殊历史时期的“大庆精神”如数家珍,大庆精神是以“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为代表的大庆人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的集中体现,主要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大庆精神仍然是大庆人、黑龙江人、全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就是学生们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真切感受到的,在课堂中弘扬大庆精神,宣讲大庆精神,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2.2 把地域文化资源引入第二课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主课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第二课堂中以演讲、歌唱、展览、讲座等形式融入深厚的地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解、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能力,也会受到思想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事迹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就与学生社团联合,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为最美教师祈福祝愿活动,学生们在一片片烛光中和声声呼唤中领悟到了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的博爱和胸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还通过自编舞台剧、诗歌创作等形式进一步体会张丽莉老师的奉献、牺牲精神,教育效果得以升华。另外,电视剧《闯关东》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看电视写影评活动,结合“闯关东精神”这一优秀的文化精神,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扬闯关东精神,赋予以新的时代特色。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讨论,了解了龙江优秀精神在黑龙江省发展的各个阶段起到的作用,对人民群众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有充分的认识,而且也坚定了依靠这种精神的力量,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的决心。

2.3 把地域文化引进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

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作用的重要途径,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直接了解社会生活、更关心民生大计,对促进学生思想成熟有积极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清楚认识到新时代下龙江精神的新内容、新特征,即第一,秉承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底蕴,增强危机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黑龙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时间最长,程度最深,市场机制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充满着艰难曲折,也有过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不畏困难,奋起直追,应该成为当代黑龙江人的精神风貌。第二,秉承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品格,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激情。黑龙江人乐于奉献精神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地域、人员和体制上的原因。这种精神胸怀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样需要以这种强烈历史责任感,时刻清醒地意识到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干事创业,应该成为当代黑龙江人的价值取向。第三,秉承海纳百川的黑龙江精神胸怀,增强创新意识,树立起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建小康,振奋黑龙江,有无创新意识,能否敢于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是黑龙江人在新时代进行新的开拓创业的关键。通过组织学生探讨黑龙江精神新的内涵,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震撼力,极大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更加理解党和国家民生政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