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与进食

2012-12-31 00:00:00武延生
科技资讯 2012年31期

摘 要: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食物结构已经和消化系统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人类的文明进步极大地改善了食物营养成分,但人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着这种改变;同时,由于高营养物质的摄入,循环系统中的营养物质过多了,这严重改变了身体细胞的生存环境,使细胞生活在一个它本不应该生活的环境里。

关键词:进化 营养过剩 免疫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29-01

站在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和其它生物都是来源于一个最古老的细胞,这个古老细胞繁殖的后代在各自的环境中,经过优胜劣汰,而进化成不同的生物,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这整个进化过程迄今为止已有30多亿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人和其它任何生物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和人较近的亲属是现代类人猿,有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和人类最近的物种是黑猩猩,二者在300万年前相揖别,开始了各自的进化历程。在这300万年中,人类直立行走得更加稳健,脱去了毛皮外套,容貌变得很姣好,尤其是意识得到了极大发展。除此之外,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尤其是黑猩猩还是极为相似的。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看,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消化道是相同的。而黑猩猩食物中有94%是植物性成分,其中主要是成熟的果实,但这个果实的果肉相对较少,而纤维相对较多,种子所占比例也很大。而且,当进入秋冬季节时,纤维的比例还会增加,可吸收的营养成分减更少了,只有通过提高消化道的速率来弥补营养的不足。猿类的消化系统与它的食性是经过数百万年时间的适应和磨合的结果,在这漫长的时间内,猿类的消化系统已经很好地适应了所摄取的食物。虽然黑猩猩等猿类善于捕捉活的动物,但它们的食物结构中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植物性的。而反观人类,日常膳食中的纤维性成分很少,而高营养性的成分却很多,和猿类的食物结构成分比例发生了颠倒。纤维的减少降低了肠道蠕动的速度,致使摄入的高营养物质在肠道内储存时间过长,延长了营养物质的吸收时间,而使过多的营养物质吸收进体内储存起来,形成脂肪,堆积在肠道、肝脏、心脏和血管等器官上。我们的膳食构成和消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同把汽油加注到柴油机里,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

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将营养物质运送给每个细胞,由于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增多,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在整个进化史中是最高的。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增加对细胞来说是一个灾难,因为身体细胞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早已适应了营养物质缺乏的血液,而对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却感到陌生,这时会有一些突变了的细胞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但这些细胞的生存、繁殖对身体来说却是一个麻烦,因为在这些细胞中有的是发生癌变的。此外,日本自然医学养生博士石原结实认为,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时,起免疫作用的白细胞通过吞噬这些营养物质就吃饱了,就不会再吞噬代谢废物、病原菌等有害物质了,这时人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人就容易得病。

在史前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渴望获得高营养的、稳定的食物来源,把围猎获得的幼畜和怀孕的母兽圈养起来,以备食物缺乏时宰杀,这样畜牧业就开始了;先民把采集的食物种子种植下去,将收获的种子储存备用就逐步发展成了种植业。这样,人类的食物来源得到了基本保证,但这段历史只有短短的七、八千年,相对于整个进化过程来说,太短暂了,人类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饱食的时代。后来又发现了火,先民把劳动得来的食物经过高温的处理,将食物中的毒性降低或去除,人类的健康状况获得了极大改善。但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维生素C的缺乏。人类和其它类动物不同的是,人类丧失了制造维生素C的能力,而维生素C对人的免疫功能的发挥很重要,所以人类在缺乏维生素C的季节(如秋冬)易于感冒。维生素C和其它维生素不稳定,在高温下更容易降解,所以将食物经蒸煮、烹调、烧烤等处理后,维生素C和其它维生素所剩无几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未经高温处理的食物含有毒性,用高温处理后,食物的毒性大大降低,但同时维生素C又极大地损失掉了。所以,建议烹调时要低温、短时,尽量避免油炸、烧烤;同时应多食新鲜水果,新鲜的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在人类的饱食时代之前是漫长的饥饿的历史,可以不夸张的说,人的进化史就是一部饥饿史,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人类的身体进化出了微妙的适应机制。其中有一个机制是“能量节约”,通俗来讲就是“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以节约能量的利用。还有感觉上的“超正常刺激”机制能够使人过量摄入,在超正常刺激的指导下,生物倾向于选择比正常感觉更大的物体。比如,在见到丰美食物时所产生的饥饿感使人摄入远超正常需要的量,以备不时之需。这两个机制使人类很好地适应了食不果腹的蛮荒时代,但在饱食时代暴露出了弊端:在摄入正常需求量的食物时仍有饥饿感,继续摄入时其实已经超过了所需求的食量,同时,又由于“能量节约”机制的作用,使人懒于活动将食物的热量消耗掉,直接的后果就是肥胖及其所引起的多种疾病的产生。

还有一种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人们本能地对脂肪的过分喜爱。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果实,但男人往往几天也打不来一个猎物,而女人采集的果实却能基本维持部落的存在,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人类的发展中最先出现的是母系社会。脂肪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是多种激素的前体,在体内可以转化为多种激素,促进人的正常发育,提高人的敏捷性和学习能力。所以,先民太需要脂肪了,很多时候只好去吃虎、豹或狮等大型动物吃剩下的动物遗体,这就是人类发展中过程中的腐食时代。因此,人类的嗅觉对脂肪变得很敏感,觉得它味道很美。试想如果将烤鸭中的脂肪全部去除,你还会有食欲吗?在这个食物丰足的时代,人类这个本能的喜爱同样暴露出了弊端,过多地摄入脂肪是肥胖及其所产生的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根源。所以,严格限制脂肪的过多摄入是保持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前提。

盐和糖在人类的进化中曾经也是难得的物品,为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吃盐和糖的机会,人类进化出了对盐和糖的偏爱。菜中少放盐,总让人觉得清淡寡味、没有食欲;让人觉得饭菜味道可口时,盐的含量已超过了人体的需要。长期过量摄入盐是高血压的元凶之一。糖的过量摄入,在体内转化为脂肪,间接造成了肥胖。很有意思的是,人们在吃水果时,总是以水果甜不甜作为水果是否可口的标志。殊不知,已经变甜的水果固然其中糖的含量已变得很高,而维生素C的含量已经很少了,因为维生素C是酸味的。幼儿和儿童对糖的喜好,使残留在口腔里的糖为细菌的滋生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些细菌侵蚀牙釉,最后在牙—— 尤其是磨牙上形成了龋洞,造成剧烈的疼痛。

看完上面的内容,可能让人很不愉快,要怨就怨人类文明发展得太快了,我们的身体还不能对人类的文明成果很好地适应,也许数万年之后,人类已经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文明成果了;但现在,要想健康,必须得抑制我们的欲望。